孔明辞别出帐,与鲁肃上马,来南屏山相度地势,令军士取东南方赤土筑坛。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环绕四面。

【诗句】
孔明辞别出帐,与鲁肃上马,来南屏山相度地势,令军士取东南方赤土筑坛。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环绕四面。

【译文】
诸葛亮告别离开帐篷,和鲁肃一起骑马到南屏山去观察地形,让士兵收集东南方的红色泥土来建造祭坛。这个祭坛的形状是正方形,边长是二十四丈,每一层的高都是三尺,总共有九层。最下面的一层上插着二十八宿的旗帜:东方七面青色的旗帜,分别对应角、亢、氐、房、心、尾、箕,象征着青龙的形状;北方七面黑色的旗帜,分别对应斗、牛、女、虚、危、室、壁,象征玄武的气势;西方七面白色的旗帜,分别对应奎、娄、胃、昴、毕、觜、参,象征白虎的力量;南方七面红色的旗帜,分别对应井、鬼、柳、星、张、翼、轸,象征朱雀的形象。第二层周围的旗帜一共有六十四面,按照六十四个卦象来排列,分成八个位置站立。最上面一层有四个人,他们各自戴着束发的帽子,穿着黑色的袍子,穿着华丽的衣服,脚踩着朱红色的衣服,腰系着黑色宽大的腰带。前面左边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长长的旗帜,旗帜顶端装饰着鸡毛作为标志,用它来指示风向。前面右边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长棍,棍子上系着代表风色的七星绳带。后面左边站着一个人,捧着宝剑;后面右边站着一个人,捧着香炉。祭坛下面二十四个人,每个人都拿着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等武器,环绕在坛的四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在南屏山观察地形并设立祭坛的过程。诗中通过精细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氛围和严谨程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