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周瑜被诸葛亮预先埋伏关公、黄忠、魏延三枝军马,一击大败。黄盖、韩当急救下船,折却水军无数。遥观玄德、孙夫人车马仆从,都停住于山顶之上,瑜如何不气?箭疮未愈,因怒气冲激,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开船逃去。孔明教休追赶,自和玄德归荆州庆喜,赏赐众将。

周瑜自回柴桑。蒋钦等一行人马自归南徐报孙权。权不胜忿怒,欲拜程普为都督,起兵取荆州。周瑜又上书,请兴兵雪恨。张昭谏曰:“不可。曹操日夜思报赤壁之恨,因恐孙、刘同心,故未敢兴兵。今主公若以一时之忿,自相吞并,操必乘虚来攻,国势危矣。”顾雍曰:“许都岂无细作在此?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备。备惧东吴,必投曹操。若是,则江南何日得安?为今之计,莫若使人赴许都,表刘备为荆州牧。曹操知之,则惧而不敢加兵于东南。且使刘备不恨于主公。然后使心腹用反间之计,令曹、刘相攻,吾乘隙而图之,斯为得耳。”权曰:“元叹之言甚善。但谁可为使?”雍曰:“此间有一人,乃曹操敬慕者,可以为使。”权问何人。雍曰:“华歆在此,何不遣之?”权大喜。即遣歆赍表赴许都。歆领命起程,径到许都来见曹操。闻操会群臣于邺郡,庆赏铜雀台,歆乃赴邺郡候见。

诗句

却说周瑜被诸葛亮预先伏关公、黄忠、魏延三枝军马,一击大败。

译文

关羽、黄忠、魏延三支军队在周瑜的埋伏下被成功击败。

注释

  1. 关公:关羽,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2. 黄忠:黄忠,原为蜀汉名将,晚年转投曹魏,仍表现出色。
  3. 魏延:魏延,蜀汉后期的著名将领,曾与诸葛亮有过不少合作。
  4. 周瑜:周瑜,东吴的重要军事人物,赤壁之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5. 曹操: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6. 铜雀台:曹操在邺郡建造了一座豪华的铜雀台作为宴乐之所。
  7. 孔明三气周瑜:指诸葛亮三次故意放走周瑜,使其心怀怒气,导致最终病重身亡的事件。
  8. 江东小霸王:形容孙策年少时英勇无敌,有“江东小霸王”之称。
  9. 赤壁之战: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三国形成的关键一战。
  10. 刘备和孙权:指刘备与孙权的关系,涉及赤壁之战后的政治联盟和随后的争斗。
  11. 许都细作:指曹操在南方的间谍机构,负责收集各地情报,包括对刘备的观察。
  12. 表刘备为荆州牧:指孙权派遣使者前往建业(今南京),向刘备提出封他为荆州牧的要求。
  13. 张昭建议:张昭是东吴的重要谋士,他的建议对孙权决定是否出兵攻打刘备至关重要。
  14. 顾雍建议:顾雍也是东吴的重要大臣,他建议利用曹操和孙权之间的矛盾来达到东吴的利益。
  15. 使反间之计:指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关系。
  16. 东南稳定:指通过外交手段确保江南地区的和平,避免因内部战争而带来的不稳定。
  17. 兴兵雪恨:指曹操想要报复赤壁之战中的失败,但因担心孙、刘联合而不敢轻易发起攻击。
  18. 刘备惧东吴:指刘备因为担忧东吴的攻击而选择依附于曹操。
  19. 刘备不恨于主公:指刘备对孙权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
  20. 心腹用反间之计:指孙权派出心腹之人去许都游说或接触刘备,试图破坏双方的信任关系。
  21. 乘隙而图之:指利用敌方的弱点或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来谋取利益。
  22. 江东得安否:表达对江东地区未来安全的担忧和对策略实施效果的疑问。
  23. 使赴许都:指的是派遣使者到许都执行特定的任务或使命。
  24. 许都表刘备为荆州牧:指孙权派遣使者向曹操提议让刘备拥有荆州这一重要战略地。
  25. 曹操知而惧:指曹操知道这个提议后感到恐惧,害怕失去荆州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
  26. 曹、刘相攻:意指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对抗和战争可能爆发。
  27. 乘隙而图之:意指寻找机会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计划或目标。
  28. 斯为得耳:意指这是最好的策略或行动方案,值得采取。

赏析

此诗描绘了赤壁之战后的紧张局势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周瑜的惨败和曹操的野心使得孙权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在三国中的战略地位。诗中还提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气量问题,以及孙权如何处理这些内忧外患的策略选择。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示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对整个故事走向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