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献策之人,乃治书侍御史陈群,字长文。操问曰:“陈长文有何良策?”群曰:“今刘备、孙权结为唇齿,若刘备欲取西川,丞相可命上将提兵,会合淝之众,径取江南,则孙权必求救于刘备;备意在西川,必无心救权;权无救则力乏兵衰,江东之地,必为丞相所得。若得江东,则荆州一鼓可平也;荆州既平,然后徐图西川:天下定矣。”操曰:“长文之言,正合吾意。”即时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淝张辽,准备粮草,以为供给。
早有细作报知孙权。权聚众将商议。张昭曰:“可差人往鲁子敬处,教急发书到荆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子敬有恩于玄德,其言必从;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若玄德来相助。江南可无患矣。”权从其言,即遣人谕鲁肃,使求救于玄德。肃领命,随即修书使人送玄德,玄德看了书中之意,留使者于馆舍,差人往南郡请孔明。孔明到荆州,玄德将鲁肃书与孔明看毕,孔明曰:“也不消动江南之兵,也不必动荆州之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便回书与鲁肃,教高枕无忧,若但有北兵侵犯,皇叔自有退兵之策。使者去了。玄德问曰:“今操起三十万大军,会合淝之众,一拥而来,先生有何妙计,可以退之?”孔明曰:“操平生所虑者,乃西凉之兵也。今操杀马腾,其子马超,现统西凉之众,必切齿操贼。主公可作一书,往结马超,使超兴兵入关,则操又何暇下江南乎?”玄德大喜,即时作书,遣一心腹人,径往西凉州投下。
诗句
三国演义 · 第五十八回 ·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这句话引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描述了曹操和马超之间的恩怨以及曹操的自残行为。其中“马孟起”暗指马超,“割须弃袍”是曹操为了平息马超的怒火而采取的自我牺牲的行为。
译文
在《三国演义》第58回中,陈长文建议曹操攻打孙权,因为刘备、孙权结盟,如果刘备攻西川,曹操可以命上将提兵会合合肥的军力直接攻击江南,这样孙权必求救于刘备,刘备意在西川必然无心救援孙权,孙权无救则力量衰竭,江东之地必定落入曹操手中。若能取得江东,则荆州一鼓可平;荆州既平,然后徐图西川:天下定矣。曹操采纳了这一计策,随即调集三十万大军直下江南。同时,张辽在合淝准备粮草作为供给。
注释
- 陈长文: 字长文,为三国时期魏国的治书侍御史,此处为其名。
- 刘备、孙权结为唇齿: 表示刘备和孙权的关系非常紧密,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存。
- 西川: 指四川地区,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 丞相: 古代对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尊称,此处指曹操。
- 樊笼: 比喻困境或束缚。
- 割须弃袍: 指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即曹操为了求得和解,割下自己的胡须,放弃官袍,以此向孙权示好。
- 荆州: 位于今天的湖北省一带,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 天下定矣: 意为天下大局已定,形势一片大好。
赏析
此段描述了一场政治博弈的激烈交锋。陈长文提出的策略,实际上是利用刘备和孙权的关系,以牵制和消耗曹操的力量。通过让刘备和孙权形成同盟,使得曹操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东南方向的威胁,从而减轻了对西蜀的进攻压力。这种策略显示了陈长文深谋远虑和对局势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割须弃袍”的描述,不仅展示了曹操的自残行为,还体现了他为了政治利益不惜牺牲自身形象的决心和勇气。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残酷与复杂。
整篇作品通过对军事和政治策略的描绘,深刻地展示了三国时代群雄争霸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