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从之,遣人往成都。来到关前,杨怀、高沛闻知此事,遂教高沛守关,杨怀同使者入成都,见刘璋呈上书信。刘璋看毕,问杨怀为何亦同来。杨怀曰:“专为此书而来。刘备自从入川,广布恩德,以收民心,其意甚是不善。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刘璋曰:“吾与玄德有兄弟之情,岂可不助?”一人出曰:“刘备枭雄,久留于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军马钱粮,何异与虎添翼乎?”众视其人,乃零陵烝阳人,姓刘,名巴,字子初。刘璋闻刘巴之言,犹豫未决。黄权又复苦谏。璋乃量拨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发书遣使报玄德。仍令杨怀、高沛紧守关隘。刘璋使者到葭萌关见玄德,呈上回书。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使者逃回成都。庞统曰:“主公只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矣。”玄德曰:“如此,当若何?”庞统曰:“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
诗句:
- 玄德从之,遣人往成都。
- 来到关前,杨怀、高沛闻知此事,遂教高沛守关,杨怀同使者入成都,见刘璋呈上书信。
- 刘璋看毕,问杨怀为何亦同来。
- 杨怀曰:“专为此书而来。刘备自从入川,广布恩德,以收民心,其意甚是不善。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 刘璋曰:“吾与玄德有兄弟之情,岂可不助?”
- 一人出曰:“刘备枭雄,久留于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军马钱粮,何异与虎添翼乎?”
- 刘璋闻刘巴之言,犹豫未决。
- 黄权又复苦谏。
- 璋乃量拨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发书遣使报玄德。
- 仍令杨怀、高沛紧守关隘。
- 刘璋使者到葭萌关见玄德,呈上回书。
- 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 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
- 使者逃回成都。
译文:
- 刘备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派人前往成都。
- 他到达关口时,杨怀和高沛得知此事,便命令高沛把关口守住,自己则跟随使者进入成都去见刘璋,将书信交给刘璋。
- 刘璋看完书信后,询问杨怀为什么也要一起来。
- 杨怀回答说:“这是一封特意送来的信。刘备自从进入四川以来,广泛地施行仁政,以收买人心,他的意图非常不良。现在他请求军队和粮食,绝对不能给他。如果帮助他,就等于助长他的野心。”
- 刘璋说:“我跟刘备有着兄弟般的情谊,怎么可以不帮助他呢?”
- 这时一个人才站出来说:“刘备是一位英雄豪杰,长时间留在四川却不把他放走,这是放虎归山。现在如果他再得到军队和粮食的援助,那无异于给老虎加上翅膀。”
- 刘璋听了刘巴的话后犹豫不决。
- 黄权再次苦苦劝说刘璋。
- 于是刘璋分派四千名老弱士兵和一万斛大米,发给使者回报刘备,并且命令杨怀、高沛紧紧守卫关口。
- 当刘璋的使者到达葭萌关时,见到了刘备并将回信呈上。
- 刘备看到信后非常愤怒:“我为你抵御敌人,费尽心力。你如今积聚财物却吝于赏赐,怎么能让你的士兵为你效力呢?”然后他撕毁了回信,大声斥责起来。
- 使者逃回了成都。
注释:
- 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
- “玄德”指的是东汉末年著名军阀刘备;“杨怀”和“高沛”是当时驻守在蜀地的将领;“刘璋”则是当时的益州牧,即刘璋的父亲刘焉之子。
- “葭萌关”是古代关隘之一,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境内。
- “军马钱粮”指的是战争中需要的资源;“发书”是指发送书信;“回书”则指回信。
- “枭雄”在这里用来形容某人具有非凡才能或影响力。
- “发怒”表示生气;“弃”意味着放弃。
- “仁义”通常指儒家的道德准则。
- “庞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谋士,后来成为蜀汉丞相;“三条计策”是他提出的建议。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次战役——夺取葭萌关。刘备为了对抗曹操的大军,派使者向驻守在蜀地的将领杨怀和高沛求助,并请求他们守卫关口。但杨怀出于对刘备的不信任,拒绝了这一请求,导致刘备愤怒至极,甚至撕毁了回信,并对杨怀进行了斥责。这个故事反映了刘备在战争中的策略性和他对部下的信任问题。同时,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杨怀的疑虑、刘璋的犹豫以及黄权的坚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