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问:“那三条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于是发书致刘璋,只说曹操令部将乐进引兵至青泥镇,众将抵敌不住,吾当亲往拒之,不及面会,特书相辞。书至成都,张松听得说刘玄德欲回荆州,只道是真心,乃修书一封,欲令人送与玄德,却值亲兄广汉太守张肃到,松急藏书于袖中,与肃相陪说话。肃见松神情恍惚,心中疑惑。松取酒与肃共饮。献酬之间,忽落此书于地,被肃从人拾得。席散后,从人以书呈肃。肃开视之。书略曰:“松昨进言于皇叔,并无虚谬,何乃迟迟不发?逆取顺守,古人所贵。今大事已在掌握之中,何故欲弃此而回荆州乎?使松闻之,如有所失。书呈到日,疾速进兵。松当为内应,万勿自误!”张肃见了,大惊曰:“吾弟作灭门之事,不可不首。”连夜将书见刘璋,具言弟张松与刘备同谋,欲献西川。刘璋大怒曰:“吾平日未尝薄待他,何故欲谋反!”遂下令捉张松全家,尽斩于市。后人有诗叹曰:“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玄德问:“那三条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中,刘备询问他的军师关于夺取成都的战略。统(即孔明,字孔明,号卧龙)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策略,分别是上策、中策和下策

上策是通过迅速行动,选择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袭击成都。这被描述为最直接和迅速的胜利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诸葛亮认为这种策略可以迅速控制局势,并可能迅速解决战斗。

中策,建议刘备假装要回荆州,以此作为诱饵,使杨怀和高沛两位蜀中名将前来送行,然后在他们即将到来的时候,趁机擒拿并杀害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夺取关键的关隘,还可以进一步威胁蜀国的核心区域。

下策是退回白帝城,并试图尽快返回荆州,同时寻找机会再次进攻。这种策略被描述为较为保守和被动,可能会导致刘备陷入被动防守的局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三种策略都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军事智慧和战略布局。每种策略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风险,而在实际的战争中,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例如,中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刘备能否准确判断杨怀和高沛的行动模式,以及他们是否真的会按计划前来送行。同样,如果刘备能够有效地利用中策获取的情报,就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战略目标。

《三国演义》中的这一章不仅描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还展示了诸葛亮等智者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这些故事和策略至今仍对现代商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