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既斩张松,聚集文武商议曰:“刘备欲夺吾基业,当如之何?”黄权曰:“事不宜迟。即便差人告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许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璋从其言,星夜驰檄各关去讫。却说玄德提兵回涪城,先令人报上涪水关,请杨怀,高沛出关相别。杨、高二将闻报,商议曰:“玄德此回若何?”高沛曰:“玄德合死。我等各藏利刃在身,就送行处刺之,以绝吾主之患。”杨怀曰:“此计大妙。”二人只带随行二百人,出关送行,其余并留在关上。
玄德大军尽发。前至涪水之上,庞统在马上谓玄德曰:“杨怀、高沛若欣然而来,可提防之;若彼不来,便起兵径取其关,不可迟缓。”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玄德乃身披重铠,自佩宝剑防备。人报杨、高二将前来送行。玄德令军马歇定。庞统分付魏延、黄忠:“但关上来的军士,不问多少,马步军兵,一个也休放回。”二将得令而去。
【诗句】
刘璋既斩张松,聚集文武商议曰:“刘备欲夺吾基业,当如之何?”黄权曰:“事不宜迟。即便差人告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许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璋从其言,星夜驰檄各关去讫。却说玄德提兵回涪城,先令人报上涪水关,请杨怀,高沛出关相别。杨、高二将闻报,商议曰:“玄德此回若何?”高沛曰:“玄德合死。我等各藏利刃在身,就送行处刺之,以绝吾主之患。”杨怀曰:“此计大妙。”二人只带随行二百人,出关送行,其余并留在关上。玄德大军尽发。前至涪水之上,庞统在马上谓玄德曰:“杨怀、高沛若欣然而来,可提防之;若彼不来,便起兵径取其关,不可迟缓。”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玄德乃身披重铠,自佩宝剑防备。人报杨、高二将前来送行。玄德令军马歇定。庞统分付魏延、黄忠:“但关上来的军士,不问多少,马步军兵,一个也休放回。”二将得令而去。
【译文】
刘璋在斩杀了背叛者张松之后,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对策。他问:“刘备想要夺取我的基业,我该怎么办呢?”黄权回答:“时间紧迫,必须立即派人告知各个关口增派兵力防守以防泄露,不能让荆州的人或马通过。”刘璋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关口。
此时,刘备回到涪城后,先让人向涪水关发出通知,请求杨怀和高沛出面相见。杨和高两位将军听闻此事,开始密谋如何应对。高沛提议道:“现在正是采取行动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的话,刘备可能会直接攻击涪水关。我们应该做好准备进行刺杀,以确保我们的安全。”杨怀也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只带着少量士兵离开,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行动。
刘备带领的部队继续前进,到达涪水附近时,庞统提醒刘备可能面临的危险:“杨怀和高沛如果主动来见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如果他们没有来,我们应该立刻进攻他们的关口,不能有任何迟疑。”刘备听从了庞统的建议,命令全军保持高度警惕。
正当他们讨论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股旋风,把帅字旗吹倒了。刘备问庞统这是什么预兆。庞统分析说:“这很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杨怀和高沛很可能有恶意,我们需要小心防范。”听到这里,刘备更加警觉地穿上了铁制铠甲,手持宝剑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当他们看到杨和高的将领带着手下的士兵前来送行时,刘备下令让军队暂停休息。这时,庞统又吩咐魏延和黄忠:“对于所有来自关口的士兵,无论数量多少,一律不允许放他们离开。”两人立即遵照指示去执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刘备和刘璋的对话以及一系列紧张的局势描写,生动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诗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双方的担忧与决断,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紧张的战局形势。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增加了诗歌的情感色彩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