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赵云回寨中,见孔明、简雍、蒋琬已在帐中。飞下马来参军师。孔明惊问曰:“如何得先到?”玄德具述义释严颜之事。孔明贺曰:“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洪福也。”赵云解吴懿见玄德。玄德曰:“汝降否?”吴懿曰:“我既被捉,如何不降?”玄德大喜,亲解其缚。孔明问:“城中有几人守城?”吴懿曰:“有刘季玉之子刘循,辅将刘璝、张任。刘璝不打紧;张任乃蜀郡人,极有胆略,不可轻敌。”孔明曰:“先捉张任,然后取雒城。”问:“城东这座桥名为何桥?”吴懿曰:“金雁桥。”孔明遂乘马至桥边,绕河看了一遍,回到寨中,唤黄忠、魏延听令曰:“离金雁桥南五六里,两岸都是芦苇蒹葭,可以埋伏。魏延引一千枪手伏于左,单戳马上将;黄忠引一千刀手伏于右,单砍坐下马。杀散彼军,张任必投山东小路而来。张翼德引一千军伏在那里,就彼处擒之。”又唤赵云伏于金雁桥北:“待我引张任过桥,你便将桥拆断,却勒兵于桥北,遥为之势,使张任不敢望北走,退投南去,却好中计。”调遣已定,军师自去诱敌。

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描述的是诸葛亮在张飞和赵云回来后,如何利用智谋成功捉拿张任的故事。

译文:

诸葛亮惊问道:“你是如何首先来到的?”玄德详细地讲述了义释严颜的事情。诸葛亮高兴地说:“张将军能用计谋,这都是主公的鸿福。”赵云解下吴懿交给玄德,玄德问:“你投降了吗?”吴懿回答:“我被捉,怎能不降?”玄德非常高兴,亲自解开了吴懿的绑缚。诸葛亮询问城中有多少人防守城池,吴懿回答说:“有刘季玉之子刘循,辅将刘璝、张任。刘璝虽然不值一提,但张任是蜀郡人,极有胆略,不可轻视。”孔明说:“我们首先捉住张任,然后再去攻取雒城。”接着,孔明询问那座桥的名字,吴懿回答说是一座金雁桥。然后,孔明骑马到了桥边,绕河看了一周,回到营地,叫黄忠、魏延听令,“离金雁桥南五六里的地方,两岸都是芦苇蒹葭,可以埋伏。魏延引一千枪手伏于左,单戳马上将;黄忠引一千刀手伏于右,单砍坐下马。杀散他们的军队,张任必会投山东小路而来。张翼德引一千军伏在那里,就彼处擒之。”又叫赵云伏于金雁桥北:“待我引张任过桥,你便将桥拆断,却勒兵于桥北,遥为之势,使张任不敢望北走,撤退到南边来,正好中计。”调遣已经确定,军师自己去诱惑敌军。

注释:

  • 张飞、赵云:两位将领的名字
  • 孔明、简雍、蒋琬:三位人物的名字,他们正在帐中商议策略
  • 严颜:刘备手下的一位将领
  • 刘季玉:刘表的儿子,即刘循的父亲
  • 刘循:刘季玉的儿子
  • 辅将刘璝:另一位刘家人,与刘循地位相当
  • 张任:蜀郡人
  • 雒城:古代地名,此处指代雒县
  • 金雁桥:一座桥的名字
  • 魏延、黄忠:两位将领的名字
  • 夏侯翼德:夏侯惇的字,张飞的哥哥
  • 东面:左边的方向
  • 西边:右边的方向
  • 刘循:刘季玉的儿子
  • 辅将刘璝:另一位刘家人
  • 张任:蜀郡人
  • 夏侯翼德:夏侯惇的字,张飞的哥哥
  • 东面:左边的方向
  • 西边:右边的方向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及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他不仅通过观察和询问得知敌军的情况,而且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策略。其中,他巧妙地设置了多个埋伏点,使得敌军陷入被动,最终导致张任被擒获。此外,诗中还体现了诸葛亮对敌人的了解以及他的冷静和自信,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