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整兵来迎。刘封谏曰:“日已西沉矣,军皆远来劳困,且宜暂息。”忠笑曰:“不然。此天赐奇功,不取是逆天也。”言毕,鼓噪大进。韩浩引兵来战。黄忠挥刀直取浩,只一合,斩浩于马下。蜀兵大喊,杀上山来。张郃、夏侯尚急引军来迎。忽听山后大喊,火光冲天而起,上下通红。夏侯德提兵来救火时,正遇老将严颜,手起刀落,斩夏侯德于马下。原来黄忠预先使严颜引军埋伏于山僻去处,只等黄忠军到,却来放火,柴草堆上,一齐点着,烈焰飞腾,照耀山峪。严颜既斩夏侯德,从山后杀来。张郃、夏侯尚前后不能相顾,只得弃天荡山,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去了。
黄忠、严颜守住天荡山,捷音飞报成都。玄德闻之,聚众将庆喜。法正曰:“昔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今张郃新败,天荡失守,主公若乘此时,举大兵亲往征之,汉中可定也。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此天与之时,不可失也。”玄德、孔明皆深然之。遂传令赵云、张飞为先锋,玄德与孔明亲自引兵十万,择日图汉中;传檄各处,严加提备。时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吉日。玄德大军出葭萌关下营,召黄忠、严颜到寨,厚赏之。玄德曰:“人皆言将军老矣,惟军师独知将军之能。今果立奇功。但今汉中定军山,乃南郑保障,粮草积聚之所;若得定军山,阳平一路,无足忧矣。将军还敢取定军山否?”黄忠慨然应诺,便要领兵前去。孔明急止之曰:“老将军虽然英勇,然夏侯渊非张郃之比也。渊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曹操倚之为西凉藩蔽:先曾屯兵长安,拒马孟起;今又屯兵汉中。操不托他人,而独托渊者,以渊有将才也。今将军虽胜张郃,未卜能胜夏侯渊。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荆州,替回关将军来,方可敌之。”忠奋然答曰:“昔廉颇年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赵界,何况黄忠未及七十乎?军师言吾老,吾今并不用副将,只将本部兵三千人去,立斩夏侯渊首级,纳于麾下。”孔明再三不容。黄忠只是要去。孔明曰:“既将军要去,吾使一人为监军同去,若何?”正是: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
译文:
老将黄忠整兵来迎战。刘封谏曰:“日已西沉,军皆劳困,宜且暂息。” 张飞笑曰:“不然!天赐奇功,非取逆也必然。今日当一洗此耻,破贼必矣!”言毕,鼓噪大进。韩浩引兵出迎,黄忠挥刀直取,斩其于马下。蜀兵大喊,杀上山来。张郃、夏侯尚急引军来迎。忽听山后大喊,火光冲天而起。夏侯德提兵救火时,正遇老将严颜伏于山僻处,一枪刺去,夏侯德应声而倒。原来黄忠预先使严颜引军伏于山僻处,待黄忠军到来,却放火于山上,柴草堆起,一齐点着,烈焰腾空,照耀峪中。严颜既斩夏侯德,从山后杀来。张郃、夏侯尚前后不能相顾,只得弃天荡山,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去了。
赏析:
- 故事背景与意义:
- 历史背景:该情节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涉及曹操麾下的将领黄忠和张飞。黄忠是蜀汉的名将,而张飞则是刘备帐下的勇猛将军。《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乱世英雄的豪情与智略。
- 战略意义:《三国演义》中的“天荡山”和“瓦口隘”等战役不仅展示了双方的军事实力和战术智慧,还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策略的重要性。
- 人物描写与性格分析:
- 张飞:作为一位武将,张飞的勇猛无畏是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在这个故事中,张飞虽然初时被刘封劝退,但最终他坚持战斗,展现出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军人气概。他的形象反映了战场上的直接和粗暴,以及他的忠诚和对刘备的绝对服从感。
- 黄忠:黄忠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精湛的战斗技巧闻名。故事中,他通过智谋和策略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其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强悍,更具备深思熟虑的战术布局能力。他的胜利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他对蜀汉政权忠诚的体现。
- 战术与策略分析:
- 黄忠的策略:在这场战役中,黄忠利用了敌军的骄傲自满和分散注意力的策略。他故意让严颜在山中伏击,然后利用火攻来制造混乱和恐慌,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 张飞的突击:张飞的勇猛突击是整个战斗中的关键转折点。他的出现极大地激励了蜀军士气,迫使敌军不得不分兵应对,从而为后续的战术提供了可能。
- 文学价值及影响:
-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成功地将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历史时代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学故事。其中的每一个战役都有其独特的背景、策略和结果,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 对中国历史的反映:通过《三国演义》,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和英雄豪杰的故事,还能从中观察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状况,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