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持表回成都,奏汉中王,言孟达投魏之事。先主大怒。览其表曰:“臣达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望风归顺。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足自愧!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舅犯谢罪,逡巡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哉?欲洁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感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用伤悼!迩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臣不胜惶恐之至!”玄德看毕,大怒曰:“匹夫叛吾,安敢以文辞相戏耶!”即欲起兵擒之。孔明曰:“可就遣刘封进兵,令二虎相并;刘封或有功,或败绩,必归成都,就而除之,可绝两害。玄德从之,遂遣使到绵竹,传谕刘封。封受命,率兵来擒孟达。却说曹丕正聚文武议事,忽近臣奏曰:“蜀将孟达来降。”丕召入问曰:“汝此来,莫非诈降乎?”达曰:“臣为不救关公之危,汉中王欲杀臣,因此惧罪来降,别无他意。”曹丕尚未准信,忽报刘封引五万兵来取襄阳,单搦孟达厮杀。丕曰:“汝既是真心,便可去襄阳取刘封首级来,孤方准信。”达曰:“臣以利害说之,不必动兵,令刘封亦来降也。”丕大喜,遂加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去守襄阳、樊城。原来夏侯尚、徐晃已先在襄阳,正将收取上庸诸部。孟达到了襄阳,与二将礼毕,探得刘封离城五十里下寨。达即修书一封,使人赍赴蜀寨招降刘封。刘封览书大怒曰:“此贼误吾叔侄之义,又间吾父子之亲,使吾为不忠不孝之人也!”遂扯碎来书,斩其使,次日,引军前来搦战。
《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中,展现了三国时期的一段政治斗争和人物心理描写。以下是对该回的赏析:
本回主要讲述了汉中王刘备得知孟达投降魏朝的消息后的反应。刘备怒斥孟达的背叛,并命令刘封率军前去擒拿孟达。然而,孟达却巧妙地用利害关系说服刘封,使刘封也决定投降。这一情节展示了孟达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与刘封之间的信任关系。
该回还描绘了曹丕得知刘封投降的消息后的反应。虽然曹丕起初并不相信刘封的投降,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孟达的建议,加官晋级,并让孟达担任新的官职。这一情节体现了曹丕对局势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妥协。
该回还描绘了曹操听到消息后的愤怒和担忧。他认为孟达的行为是对汉室的背叛,因此下令处死孟达,并将孟达降职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等。这一情节展示了曹操对忠诚和背叛的严格界定,以及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果断和坚决。
该回还描绘了夏侯尚、徐晃等人在襄阳的行动。他们先于孟达一步占领襄阳,并准备收取上庸诸部。孟达到达襄阳后,与两位将领交涉,发现他们的阴谋后,愤而撕毁了信件并斩杀使者。这一情节展现了孟达的机智和果断,以及他对背叛者无情的态度。
该回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发展,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同时,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以及人们在权力面前的不同选择和态度。读者可以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历史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善恶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