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各洞蛮兵,皆走回本乡。杨锋将孟获、孟优、朵思等解赴孔明寨来。孔明令入,杨锋等拜于帐下曰:“某等子侄皆感丞相恩德,故擒孟获、孟优等呈献。”孔明重赏之,令驱孟获入。孔明笑曰:“汝今番心服乎?”获曰:“非汝之能,乃吾洞中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要杀便杀,只是不服!”孔明曰:“汝赚吾入无水之地,更以哑泉、灭泉、黑泉、柔泉如此之毒,吾军无恙,岂非天意乎?汝何如此执迷?”获又曰:“吾祖居银坑山中,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汝若就彼擒之,吾当子子孙孙,倾心服事。”孔明曰:“吾再放汝回去,重整兵马,与吾共决胜负;如那时擒住,汝再不服,当灭九族。”叱左右去其缚,放起孟获。获再拜而去。孔明又将孟优并朵思大王皆释其缚,赐酒食压惊。二人悚惧,不敢正视。孔明令鞍马送回。正是:深临险地非容易,更展奇谋岂偶然!
诗句:
- 于是各洞蛮兵,皆走回本乡。杨锋将孟获、孟优、朵思等解赴孔明寨来。孔明令入,杨锋等拜于帐下曰:“某等子侄皆感丞相恩德,故擒孟获、孟优等呈献。”孔明重赏之,令驱孟获入。孔明笑曰:“汝今番心服乎?”获曰:“非汝之能,乃吾洞中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要杀便杀,只是不服!”孔明曰:“汝赚吾入无水之地,更以哑泉、灭泉、黑泉、柔泉如此之毒,吾军无恙,岂非天意乎?汝何如此执迷?”获又曰:“吾祖居银坑山中,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汝若就彼擒之,吾当子子孙孙,倾心服事。”孔明曰:“吾再放汝回去,重整兵马,与吾共决胜负;如那时擒住,汝再不服,当灭九族。”叱左右去其缚,放起孟获。获再拜而去。孔明又将孟优并朵思大王皆释其缚,赐酒食压惊。二人悚惧,不敢正视。孔明令鞍马送回。正是:深临险地非容易,更展奇谋岂偶然!
译文:
于是各个部落的蛮兵都返回各自的家乡。杨锋把孟获、孟优、朵思等人带到了孔明的营寨。诸葛亮命令他们进来,杨锋等在帐下拜见说:“我们的子孙都感谢丞相的恩德,所以抓了孟获、孟优等人前来献给您。”诸葛亮给予丰厚的奖赏,然后命令将孟获带进去。诸葛亮笑着说:“你现在心里服了吗?”孟获说:“不是你们的能力,是我们自己人内部互相残害导致的,以至于现在这个局面。如果你们杀了我,那我就认栽。只是心中不服!”诸葛亮说:“你骗我们进入没有水源的地方,又用哑泉、灭泉、黑泉、柔泉这些地方的水让我们军队没有受到伤害,难道这不是天命吗?你为什么这样固执呢?”孟获又说:“我的祖先居住在银坑山中,有三江的险阻,重关坚固。如果你能在那地方抓住我,我一定会子子孙孙都听从你的。”诸葛亮说:“我再放你回去,重新整顿兵马,和我们一起决定胜负;如果那时还能抓住你,你再不服,我会灭掉你的九族。”然后让手下人解开他的绑绳,释放他。孟获再次向诸葛亮磕头后离去。接着诸葛亮也释放了孟优和朵思大王,给他们赐酒饭安定情绪。这两个人害怕得都不敢直视诸葛亮。诸葛亮命令骑马送他们回去。
关键词注解:
- 杨锋:文中作为将军的名字出现,是故事中的军事行动者之一。
- 孔明:诸葛亮的字号,文中为智者的代表,也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 孟获:南蛮王,故事中的反派角色,因内部纷争导致战败。
- 杨锋将:杨锋奉命带领士兵捉拿孟获等人。
- 孔明寨:指诸葛亮的军营,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
- 无水之地:比喻危险或困难的环境。
- 三江:泛指南方三条江河。
- 银坑山:地名,位于故事背景中的一个山区。
- 哑泉、灭泉、黑泉、柔泉:四种不同颜色和味道的泉水,用以形容环境的险恶和敌人的狡猾。
- 诸葛氏:指诸葛亮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 九族:古代中国的一个家庭分为父母兄弟以及妻儿等九代人,这里用来表示极端的惩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经典的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故事。通过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成功地让孟获臣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谋略的重要性。诗中通过描述各种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行为,展示了故事的背景和氛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紧迫感。同时,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整个故事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也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文化中对于策略和计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