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孔明率兵前至沔阳,经过马超坟墓,乃令其弟马岱挂孝,孔明亲自祭之。祭毕,回到寨中,商议进兵。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孔明差人令赵云进兵。

译文

诸葛亮率军抵达沔阳,途径马超墓地后,命令其弟马岱披麻戴孝以表达哀悼。祭奠完毕,他回到营帐中与众将商议进军计划。突然有侦察兵报,曹操派驸马夏侯楙率关中各路兵马前来抵抗。魏延向诸葛亮进言,建议取道褒中,沿着秦岭东侧的子午谷直趋长安,夏侯楙如果得知魏延迅速到来,必将放弃城池逃往横门邸阁。魏延则建议从东面来进攻,而丞相可以大举兵马,从斜谷进军,这样在咸阳以西就能迅速平定战事。但诸葛亮笑对魏延的建议表示质疑,认为此计并不完美,因为可能会被中原的良将所阻截,导致五千人的牺牲,且严重打击士气;所以坚决不用这一计策。魏延再次提出担忧,认为丞相若从大路进军,夏侯楙必定调动关中的全部兵力来迎敌,双方旷日持久,何时能取得中原?诸葛亮回应称,自己将从陇右取道平坦的大路,依照既定战术前进,因此不必担心不能成功。于是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划。魏延感到不快。诸葛亮派遣赵云领军前行。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诸葛亮在面对敌人和困难时的冷静与智慧。首先,通过描述诸葛亮祭奠马超的场景,展示了他对先人的尊重和对战争的谨慎态度。其次,诗中描述了诸葛亮拒绝魏延的激进建议,显示出他的策略思维和对局势的判断。最后,诸葛亮决定采取一条看似稳妥但实际上更为高效的路径——通过陇右的大路进军,这反映了他的军事谋略和对战略布局的深刻理解。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一位智者在复杂局势中的从容应对和高明决策,以及他在战争中的严谨与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