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声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诗句一: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
译文:魏主曹睿命令张郃担任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出征。同时,他派遣辛毗和孙礼各率五万军队支援曹真。
诗句二:马谡自恃高明的马
译文:马谡自认为很能干。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马谡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没有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这是导致街亭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句三: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
译文:再说,魏主曹睿命令张郃作为先锋,与司马懿一起进军。同时,他指派辛毗和孙礼各自率领五万军队前去援助曹真。
赏析: 这里描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行动,其中张郃和辛毗是两位重要的将领,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
诗句四: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 平生谨
译文:司马懿带领着二十万军队,出关安营扎寨,并邀请了先锋张郃到他的帐篷里,对他说:“诸葛亮这个人一生谨慎小心。”
赏析: 此句描绘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深刻了解以及他对战争的准备程度,展现了司马懿在军事上的远见和智慧。
诗句五: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 平生谨
译文:再说,司马懿带领着二十万军队,出关安营扎寨,并邀请了前锋张郃到他的帐篷里,对他说:“诸葛亮这个人一生谨慎小心。”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和评价,也表明了他对战争的重视和准备。
诗句六: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 平生谨
译文:司马懿带领着二十万军队,出关安营扎寨,并邀请了前锋张郃到他的帐篷里,对他说:“诸葛亮这个人一生谨慎小心。”
赏析: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懿对诸葛亮这位对手的尊重和敬意。
通过对《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的逐句翻译与注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战争策略。这首诗通过对战事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的精彩画面,也体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人物性格和事件的独到见解,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