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日内,司马懿入朝,魏主将曹真表奏之事,逐一言之。懿奏曰:“臣料东吴未敢动兵,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蜀。”睿即拜曹真为大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刘晔为军师。三人拜辞魏主,引四十万大兵,前行至长安,径奔剑阁,来取汉中。其余郭淮、孙礼等,各取路而行。汉中人报入成都。此时孔明病好多时,每日操练人马,习学八阵之法,尽皆精熟,欲取中原;听得这个消息,遂唤张嶷、王平分付曰:“汝二人先引一千兵去守陈仓古道,以当魏兵;吾却提大兵便来接应。”二人告曰:“人报魏军四十万,诈称八十万,声势甚大,如何只与一千兵去守隘口?倘魏兵大至,何以拒之?”孔明曰:“吾欲多与,恐士卒辛苦耳。”嶷与平面面相觑,皆不敢去。孔明曰:“若有疏失,非汝等之罪。不必多言,可疾去。”二人又哀告曰:“丞相欲杀某二人,就此清杀,只不敢去。”孔明笑曰:“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见:吾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因此不用多军,决不受害。吾将大军皆在汉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时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劳,吾十万之众可胜魏兵四十万也。”二人听毕,方大喜,拜辞而去。孔明随统大军出汉中,传令教各处隘口,预备干柴草料细粮,俱够一月人马支用,以防秋雨;将大军宽限一月,先给衣食,伺候出征。却说曹真、司马懿同领大军,径到陈仓城内,不见一间房屋;寻土人问之,皆言孔明回时放火烧毁。曹真便要从陈仓道进发。懿曰:“不可轻进。我夜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若深入重地,常胜则可。倘有疏虞,人马受苦,要退则难。且宜在城中搭起窝铺住扎,以防阴雨。”真从其言。未及半月,天雨大降,淋漓不止。陈仓城外,平地水深三尺,军器尽湿,人不得睡,昼夜不安。大雨连降三十日,马无草料,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传入洛阳,魏主设坛,求晴不得。黄门侍郎王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途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险阻,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远而难继:实行军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方半谷,治道功大,战士悉作:是彼偏得以逸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顺天知时,通于权变者哉?愿陛下念水雨艰剧之故,休息士卒;后日有衅,乘时用之。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也。”魏主览表,正在犹豫,杨阜、华歆亦上疏谏。魏主即下诏,遣使诏曹真、司马懿还朝。
诗句:旬日内,司马懿入朝,魏主将曹真表奏之事,逐一言之。懿奏曰:“臣料东吴未敢动兵,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蜀。”
译文:在短短的十天之内,司马懿就进入了朝廷,魏主将曹真向司马懿报告的事情一一陈述出来。司马懿上奏说:“臣料想东吴不敢轻易出兵,今天正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攻打蜀国。”
赏析: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是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中的一句。这句话描绘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智谋较量。
“旬日内”,指的是十天之内,这反映了事情进展的迅速和紧迫性。司马懿在这十天之内进入朝廷,向魏主报告曹真的情况,说明他行动迅速,对形势把握准确。
“司马懿领兵到长安后”,这里的“长安”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司马懿在这里迎接张郃,并向魏主汇报曹真的情况,展现了他对军事行动的重视和严谨态度。
“魏主将曹真表奏之事”,指的是魏主将曹真的情况上报给司马懿。曹真是魏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祁山部署兵马,等待与蜀国的决战。司马懿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蜀”,这是司马懿上奏的主要内容。他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实力以及双方的优势和劣势,认为蜀国虽然暂时没有动乱的迹象,但其内部矛盾重重,时机尚未成熟。因此,他认为现在是进攻蜀国的最佳时机。
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能,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需要冷静分析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