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高翔回见孔明,说魏兵抢夺木牛流马各五六匹去了。孔明笑曰:“吾正要他抢去。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却不久便得军中许多资助也。”诸将问曰:“丞相何以知之?”孔明曰:“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仿我法度,一样制造。那时我又有计策。”数日后,人报魏兵也会造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孔明大喜曰:“不出吾之算也。”便唤王平分付曰:“汝引一千兵,扮作魏人,星夜偷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径到运粮之所,将护粮之人尽皆杀散;却驱木牛流马而回,径奔过北原来:此处必有魏兵追赶,汝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汝等竟弃之而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吾再有兵到,汝却回身再将牛马舌扭过来,长驱大行。魏兵必疑为怪也!”王平受计引兵而去。
诗句:却说高翔回见孔明,说魏兵抢夺木牛流马各五六匹去了。
译文:这时有人报告给诸葛亮,说是魏国的士兵抢走了木牛流马五六匹。
注释:高翔(人名),魏兵(指魏国的军队),抢夺(夺取)。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诸葛亮得知魏国士兵抢走木牛流马后的反应。他先是微微一笑,然后告诉高翔:“我正等着他们来抢呢。”这里的“我”指的是自己,暗示了他对木牛流马的自信和期待。同时,他也知道司马懿会仿照自己的方法制造木牛流马,因此他对即将到来的变化充满了信心。
第二句:诸将问曰:“丞相何以知之?”
译文:诸将们疑惑地问:“丞相您是如何知道的?”
注释:诸将(指众位将领),丞相(指诸葛亮),何以(为什么)知之。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众将领对诸葛亮的质疑和不解。他们可能认为诸葛亮过于自信,或者对他的预见能力感到怀疑。然而,这正是诸葛亮智慧的表现,他的预见和计划总是那么精准。
第三句:孔明曰:“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仿我法度,一样制造。那时我又有计策。”
译文:诸葛亮说道:“司马懿见到木牛流马后,一定会模仿我的方法制造。到那时,我还会有其他的办法。”
注释:孔明(诸葛亮),木牛流马(指木牛流马这种运输工具),法度(方法、制度)。
赏析: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对自己和木牛流马的自信,也透露出他对未来战事的深思熟虑。他相信司马懿会模仿自己的方法制造木牛流马,这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第四句:数日后,人报魏兵也会造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
译文:过了几天,有报告说,魏国的士兵也学会了制造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食。
注释:数日(几天之后),陇西(地名,这里泛指一个地区),搬运粮草(运送粮食和草料)。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魏国军队对木牛流马的了解,以及他们对粮草的重视。这也说明魏国已经开始意识到诸葛亮的智谋,并开始采取行动来应对。
第五句:孔明大喜曰:“不出吾之算也。”
译文:诸葛亮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
注释:孔明(诸葛亮),大喜(非常高兴),吾之算(我的预料、计划)。
赏析: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对自己的预见能力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奏效,因此感到非常高兴。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智者的自信和从容。
第六句:便唤王平分付曰:“汝引一千兵,扮作魏人,星夜偷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径到运粮之所,将护粮之人尽皆杀散;却驱木牛流马而回,径奔过北原来:此处必有魏兵追赶,汝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汝等竟弃之而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吾再有兵到,汝却回身再将牛马舌扭过来,长驱大行。魏兵必疑为怪也!”王平受计引兵而去。
译文:于是,他命令王平带领一千名士兵,假装成魏国的人,连夜穿过北原,声称是巡视粮草的部队,直接来到粮仓所在地,然后将守卫粮草的官兵全部杀死。然后,他们驱赶木牛流马离开,直奔北原。因为那里必定有魏军的追击,所以王平等人会将木牛流马的嘴部舌头扭转,使木牛流马无法移动。然后,他们会迅速撤离,留下被追逐的魏军无法追赶,也无法搬运木牛流马。当诸葛亮再次派出援军时,王平等人会将木牛流马的舌头扭转回来,继续前进。这样,魏军一定会怀疑这是某种奇怪的事情。王平按照这个计划行动。
注释:王平(人名),一千(数量词,表示一千名士兵),扮作(假装)、巡粮军(检查粮食的士兵),径到(径直到达)、运粮之所(存放粮食的地方)、护粮之人(守卫粮食的人),尽皆杀散(全部杀死)、舌扭转(改变木头的构造使其不能动)、长驱大行(迅速向前行进)。
赏析:这句话讲述了一次巧妙的计划和实施过程。通过假装成巡视粮食的部队,王平等人成功地吸引了魏军的注意。然后,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木牛流马的特性,使得魏军追击变得困难。最后,当诸葛亮再次派兵支援时,他们能够轻松地逆转局面,让魏军陷入混乱。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也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