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预拜辞吴主,同吴使还成都,入见后主,奏曰:“吴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群臣皆挂孝。其益兵巴丘者,恐魏人乘虚而入,别无异心。今折箭为誓,并不背盟。”后主大喜,重赏宗预,厚待吴使去讫。遂依孔明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其余将校,各依旧职。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费祎乃将此言具表密奏后主。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仪羞惭自刎而死。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中,描绘了一场充满紧张气氛和战略智谋的较量。以下是对该回文的逐句释义:

  1. 杨仪自恃有功
  • 个人能力:杨仪自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高于蒋琬,因此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 对权力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应该享有更高的职位和权力。
  1. 费祎劝解杨仪
  • 劝解内容:费祎试图通过劝解来缓解杨仪的不满情绪,希望他能放下个人的怨言,专注于大局。
  • 策略运用:费祎巧妙地运用了“引蛇出洞”的策略,暗示如果杨仪继续抱怨,可能会失去更大的利益。
  1. 蒋琬提出建议
  • 职位安排:蒋琬向后主推荐了费祎,认为费祎能够更好地处理当前的困境。
  • 政治智慧:蒋琬的建议反映了他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政治利益的考量。
  1. 杨仪被贬为民
  • 处罚结果:后主接受了蒋琬的建议,对杨仪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 法律程序:蒋琬请求将杨仪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示警告,并避免进一步的叛乱。
  1. 姜维总督军务
  • 军事指挥:姜维作为辅汉将军,被赋予了总督各路人马的责任。
  • 领导风格:这显示了姜维作为将领的能力和他对军队的控制力。
  1. 吴懿防守汉中
  • 战略部署:吴懿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负责监督汉中的防务。
  • 地理优势:汉中地理位置重要,是防御魏国入侵的关键防线。
  1. 杨仪的羞愧与死亡
  • 心理变化:杨仪在得知自己的错误后,感到羞愧并最终选择自杀。
  • 社会影响: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这一回展现了在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每个角色的行动都基于他们对自己地位、能力和目标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反过来又影响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