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卑衍与杨祚商议曰:“若魏兵来攻,休与交战。彼千里而来,粮草不继,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他退时,然后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可擒也。昔司马懿与蜀兵相拒,坚守渭南,孔明竟卒于军中:今日正与此理相同。”二人正商议间,忽报:“魏兵往南去了。”卑衍大惊曰:“彼知吾襄平军少,去袭老营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处无益矣。”遂拔寨随后而起。早有探马飞报司马懿。懿笑曰:“中吾计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军伏于辽水之滨:“如辽兵到,两下齐出。”二人受计而往。早望见卑衍、杨祚引兵前来。一声炮响,两边鼓噪摇旗:左有夏侯霸、右有夏侯威,一齐杀出。卑、杨二人,无心恋战,夺路而走;奔至首山,正逢公孙渊兵到,合兵一处,回马再与魏兵交战。卑衍出马骂曰:“贼将休使诡计!汝敢出战否?”夏侯霸纵马挥刀来迎。战不数合,被夏侯霸一刀斩卑衍于马下,辽兵大乱。霸驱兵掩杀,公孙渊引败兵奔入襄平城去,闭门坚守不出。魏兵四面围合。

诗句:

译文:
据说卑衍与杨祚商量道:“如果魏国的军队来进攻,我们不要和他们交战。因为他们是长途跋涉而来,缺乏食物和水源,很难坚持很久,等到他们粮食吃完就会撤退了。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派出一支奇兵攻击他们,这样司马懿就可以被擒获了。过去司马懿和蜀国军队对峙,坚决把守渭南的防线,最终导致诸葛亮在军中去世。今天的计划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正在他们商量之间,突然听到报告说:“魏国的军队往南去了。”卑衍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他们知道我们的襄平军兵力薄弱,所以他们去袭击我们的老家营寨。如果我们的襄平城被占领了,那么我们将毫无作用。”说完便率领军队跟随在后面。不久,就有人报告说魏国的军队向南去了。卑衍非常害怕地说:“他们已经知道我们的襄平军兵力薄弱,所以他们已经去偷袭我们的老家营寨了。如果襄平城被占领了,那么我们就没有地方可以去防守了。”说完就率军跟随着魏国军队前进。很快就有探子飞马报告给司马懿说卑衍已经率领部队向南去了。司马懿笑着说:“我早就料到他们会这样行动了。”于是命令夏侯霸和夏侯威各自带领一支军队埋伏在辽水之滨:“如果他们的军队到达那里,我们就同时出击。”两人接到命令后立刻赶往辽水之滨。不久就看到卑衍和杨祚率领的军队正向这里开来。一声炮响,两边的军队开始擂鼓呐喊并挥舞着旗帜:左边有夏侯霸和右边有夏侯威,一起向卑衍的军队发起进攻。卑衍和杨祚无心恋战,夺路而逃;逃到了首山时,正好遇到公孙渊的部队赶来,双方合并在一起,准备再次与魏军交锋。卑衍骑马出来辱骂说:“你们这些贼将不要再耍花招了!你们敢和我交战吗?”夏侯霸骑着马挥舞着刀冲过来迎战。战斗不到几个回合,就被夏侯霸用刀砍倒了卑衍。辽阳的士兵一片混乱。夏侯霸乘机率领军队冲锋,公孙渊带着失败的军队逃进了襄平城,关上门坚守不出来。魏军则从四面包围襄平城。

关键词注释:

  • 卑衍:三国时期曹魏的一位将领。
  • 杨祚:三国时期曹魏的一位将领。
  •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曹操的儿子。
  • 渭南: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境内。
  • 诸葛(孔明):诸葛亮的字,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和杰出的战略家、文学家。
  • 夏侯霸:夏侯渊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将领之一。
  • 夏侯威:夏侯渊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将领之一。
  • 辽阳: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
  • 襄平:今天的辽宁省襄平县。
  • 魏兵:指魏国的军队。
  •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是指司马家族在政治斗争中采取的策略,通过假装生病来欺骗曹爽等人,以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
  • 粮草不继:指军队缺乏足够的粮食和供应品。
  • 粮尽必退:指军队在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的情况下一定会撤退。
  • 中吾计矣:意思是说我的计谋已经被你识破了。

赏析:
这首《三国演义》中的诗篇描绘了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卑衍与杨祚商议对策,以及司马懿如何运用策略智取敌军的故事。通过对对话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对抗的紧张氛围。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策略决策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精彩概括和艺术再现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