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官报知魏主曹睿。睿大惊,乃召司马懿入朝计议。懿奏曰:“臣部下马步官军四万,足可破贼。”睿曰:“卿兵少路远,恐难收复。”懿曰:“兵不在多,在能设奇用智耳。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孙渊以献陛下。”睿曰:“卿料公孙渊作何举动?”懿曰:“渊若弃城预走,是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睿曰:“此去往复几时?”懿曰:“四千里之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睿曰:“倘吴、蜀入寇,如之奈何?”懿曰:“臣已定下守御之策,陛下勿忧。”睿大喜,即命司马懿兴师征讨公孙渊。

懿辞朝出城,令胡遵为先锋,引前部兵先到辽东下寨。哨马飞报公孙渊。渊令卑衍,杨祚分八万兵屯于辽隧,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甚是严密。胡遵令人报知司马懿。懿笑曰:“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穴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于是勒兵从小路向襄平进发。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的内容,讲述了司马懿如何用诈病之计成功欺骗曹爽,并最终击败公孙渊的故事。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相应的译文:

  • “边官报知魏主曹睿。” 边官向魏主曹睿报告了消息。

  • 边官:边境官员。

  • 报知:报告。

  • 曹睿:曹丕之子,魏国第二位皇帝。

  • 大惊:感到非常惊讶。

  • “乃召司马懿入朝计议。” 于是召集司马懿进宫商议。

  • 召:召唤。

  • 计议:讨论计划。

  • “懿奏曰:‘臣部下马步官军四万,足可破贼。’” 司马懿上奏说:“臣下的马步军共有四万,足以击破贼寇。”

  • 奏:向皇帝陈述意见或提出建议。

  • 贼:敌方。

  • 破:击败。

  • “睿曰:‘卿兵少路远,恐难收复。’” 魏主曹睿说:“你的兵力太少,路途又远,恐怕难以收复失地。”

  • 卿:对对方的敬称。

  • 收复:恢复原来的地位或领土。

  • “懿曰:‘兵不在多,在能设奇用智耳。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孙渊以献陛下。’” 司马懿回答道:“兵马不在于多,关键在于能够出奇制胜,运用智慧。臣托您的洪福,一定能捕获公孙渊来献给陛下。”

  • 托:依托、借助。

  • 洪福:极大的福分。

  • 必擒:一定能够抓住。

  • “睿曰:‘卿料公孙渊作何举动?’” 魏主曹睿问:“你预计公孙渊会采取什么行动?”

  • 料:推测。

  • 作何举动:打算做什么动作或行为。

  • “懿曰:‘渊若弃城预走,是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 司马懿回答说:“如果公孙渊选择放弃城池逃跑,那是上策;如果坚守辽东抵抗大军,那是中策;如果坐镇襄平,那是下策,必定会被我擒获。”

  • 弃城预走:放弃城市预先逃离。

  • 上计:最好的策略。

  • 中计:一般的计谋。

  • 下计:最糟糕的策略。

  • “睿曰:‘此去往复几时?’” 魏主曹睿问:“这次出征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 此去:这次出征。

  • 往复:往返。

  • 几时:多长时间。

  • “懿曰:‘四千里之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 司马懿回答说:“四千里的地方,去一百天,攻打一百天,回来一百天,休息六十天,大概需要一年时间。”

  • 四千里之地:指远征的距离,约莫是四千里的路程。

  • 百日:一百天,指行军的时间。

  • 攻百日:攻打的时间,指战斗或进攻的时间。

  • 还百日:返回的时间,指回到起点的时间。

  • 休息六十日:休息的时间,包括准备、休整等在内。

  • “睿曰:‘倘吴、蜀入寇,如之奈何?’” 魏主曹睿问:“如果吴国和蜀国同时入侵,那该怎么办?”

  • 倘:假设、倘若。

  • 入寇:侵入敌境。

  • 如之奈何:那该怎么办呢?表示担忧或者询问解决方法。

  • “懿曰:‘臣已定下守御之策,陛下勿忧。’” 司马懿回答说:“我已经制定好了防御策略,陛下不必担忧。”

  • 守御之策:防御和保卫的措施。

  • 勿忧:不要担心。

  • “睿大喜,即命司马懿兴师征讨公孙渊。” 魏主曹睿非常高兴,立即命令司马懿兴师讨伐公孙渊。

  • 即:立刻、马上。

  • 兴师:发动军队进行战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司马懿与曹睿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司马懿的智谋和勇气以及他对战争策略的深思熟虑,同时也体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纷争和军事斗争的激烈程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