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军报知姜维,维令拦住余兵,只教为首的将来见。瓘拜伏于地曰:“某乃王经之侄王瓘也。近见司马昭弑君,将叔父一门皆戮,某痛恨入骨。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愿从调遣,剿除奸党,以报叔父之恨。”维大喜,谓瓘曰:“汝既诚心来降,吾岂不诚心相待?吾军中所患者,不过粮耳。今有粮车数千,现在川口,汝可运赴祁山。吾只今去取祁山寨也。”瓘心中大喜,以为中计,欣然领诺。姜维曰:“汝去运粮,不必用五千人,但引三千人去,留下二千人引路,以打祁山。”瓘恐维疑惑,乃引三千兵去了。维令傅佥引二千魏兵随征听用。忽报夏侯霸到。霸曰:“都督何故准信王瓘之言也?吾在魏,虽不知备细,未闻王瓘是王经之侄。其中多诈,请将军察之。”维大笑曰:“我已知王瓘之诈,故分其兵势,将计就计而行。”霸曰:“公试言之。”维曰:“司马昭奸雄比于曹操,既杀王经,灭其三族,安肯存亲侄于关外领兵?故知其诈也。仲权之见,与我暗合。”于是姜维不出斜谷,却令人于路暗伏,以防王瓘奸细。不旬日,果然伏兵捉得王瓘回报邓艾下书人来见。维问了情节,搜出私书,书中约于八月二十日,从小路运粮送归大寨,却教邓艾遣兵于坛山谷中接应。维将下书人杀了,却将书中之意,改作八月十五日,约邓艾自率大兵,于坛山谷中接应。一面令人扮作魏军往魏营下书;一面令人将现有粮车数百辆卸了粮米,装载干柴茅草引火之物,用青布罩之,令傅佥引二千原降魏兵,执打运粮旗号。维却与夏侯霸各引一军,去山谷中埋伏。令蒋舒出斜谷,廖化、张翼俱各进兵,来取祁山。却说邓艾得了王瓘书信,大喜,急写回书,令来人回报。至八月十五日,邓艾引五万精兵径往坛山谷中来,远远使人凭高眺探,只见无数粮车,接连不断,从山凹中而行。艾勒马望之,果然皆是魏兵。左右曰:“天已昏暮,可速接应王瓘出谷口。”艾曰:“前面山势掩映,倘有伏兵,急难退步;只可在此等候。”正言间,忽两骑马骤至,报曰:“王将军因将粮草过界,背后人马赶来,望早救应。”艾大惊,急催兵前进。
诗句翻译及注释:
- “曹髦驱车死南阙” 对应译文:曹髦(曹魏的皇帝)驱马驾车死在南面宫阙。
- “姜维弃粮胜魏兵” 对应译文:姜维放弃粮食打败了魏军。
赏析:
此段描述三国时期蜀汉的姜维与魏国对抗的情节,其中姜维在面对魏国军队时,采取了一种看似愚蠢但实则高明的策略:他故意放弃运送的大量粮食,从而诱使魏军放松警惕,最终在祁山寨成功击败魏军。这一策略体现了姜维的智慧和机智,以及他在战略上的远见。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姜维不仅拥有高超的军事才能,还具有极强的心理战术。他没有选择正面硬碰硬地对抗,而是利用敌人的贪婪和轻敌心理,巧妙地引诱敌人走向自己设下的陷阱。这种智谋和策略的运用,使得姜维能够以少胜多,成功地击败了强大的魏军。
这一段也反映了当时战争中的残酷现实。虽然姜维取得了胜利,但他的行为却牺牲了许多士兵的生命作为代价。这种残酷的现实提醒我们,战争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手段,和平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段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姜维的高超军事才能,也揭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现实和智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