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既赐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江中。子胥因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堤岸,势不可御。或有见其银铠雪狮,素车白马,立在潮头者,遂为之立庙。每岁仲秋既望,潮水极大,杭人以旗鼓迎之。弄潮之戏,盖始于此。宋大中祥符间,赐额曰“忠靖”,封英烈王。嘉、熙间,海潮大溢。京兆赵与权祷于神,水患顿息,乃奏建英卫阁于庙中。元末毁,明初重建。有唐卢元辅《胥山铭序》、宋王安石《庙碑铭》。
高启《伍公祠》诗:
地大天荒霸业空,曾于青史叹遗功。
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眼吴门死后忠。
魂压怒涛翻白浪,剑埋冤血起腥风。
我来无限伤心事,尽在吴山烟雨中。
徐渭《伍公庙》诗:
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词。
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
高启的《伍公祠》诗:
地大天荒霸业空,曾于青史叹遗功。
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眼吴门死后忠。
魂压怒涛翻白浪,剑埋冤血起腥风。
我来无限伤心事,尽在吴山烟雨中。
徐渭的《伍公庙》诗:
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词。
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
注释:
- 地大天荒霸业空,曾于青史叹遗功:形容吴王夫差为了报复越国而赐子胥死,然后将他的尸身装在皮革袋里,投入江中让其随波逐流。这句表达了对吴王夫差残忍行为的谴责和对子胥一生的感慨。
- 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眼吴门死后忠:描述了子胥在被夫差杀死之前,曾经在楚国墓地鞭打自己的尸体,以表达自己的孝心;在死后,又被吴国人民发现其尸体并抉出双眼,以此表示对他的忠诚。
- 魂压怒涛翻白浪,剑埋冤血起腥风:形容子胥的魂魄在怒涛中翻滚,仿佛要推翻整个江面一般;他的冤血则被剑所埋藏,激起了腥风。这句描绘了子胥悲惨的命运和人们对他的同情。
- 我来无限伤心事,尽在吴山烟雨中:我来到此地,看到烟雨中的吴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悲痛以及对子胥命运的哀伤。
徐渭的《伍公庙》诗:
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词。
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
注释:
- 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词:描述的是位于吴山附近的伍公祠,这是一处供奉伍子胥的地方。这里引用了“野史”一词,表明这里的评价可能并不完全客观公正。
- 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这句表达了对伍子胥家族无辜受害的指责,以及后人对他被鞭尸的讨论和批评。这里的“苦论鞭尸”强调了人们对这一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赏析: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情感态度。高启的诗更注重对子胥一生的感慨,以及对他悲惨命运的同情。而徐渭的诗则更多地关注于对伍子胥家族的指责和后世对他的讨论。这两首诗都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同时,这两首诗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和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