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镇海楼记》:

镇海楼相传为吴越钱氏所建,用以朝望汴京,表臣服之意。其基址、楼台、门户、栏楯,极高广壮丽,具载别志中。

楼在钱氏时,名朝天门。元至正中,更名拱北楼。皇明洪武八年,更名来远。时有术者病其名之书画不祥,后果验,乃更今名。火于成化十年,再建于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又火。予奉命总督直浙闽军务,开府于杭,而方移师治寇,驻嘉兴,比归,始与某官某等谋复之。人有以不急病者。予曰:“镇海楼建当府城之中,跨通衢,截吴山麓,其四面有名山大海、江湖潮汐之胜,一望苍茫,可数百里。民庐舍百万户,其间村市官私之景,不可亿计,而可以指顾得者,惟此楼为杰特之观。至于岛屿浩渺,亦宛在吾掌股间。高翥长骞,有俯压百蛮气。而东夷之以贡献过此者,亦往往瞻拜低回而始去。故四方来者,无不趋仰以为观游的。如此者累数百年,而一旦废之,使民若失所归,非所以昭太平、悦远迩。非特如此已也,其所贮钟鼓刻漏之具,四时气候之榜,令民知昏晓,时作息,寒暑启闭,桑麻种植渔佃,诸如此类,是居者之指南也。而一旦废之,使民懵然迷所往,非所以示节序,全利用。

诗句:
西湖梦寻 · 卷五 · 西湖外景 · 镇海楼
徐渭《镇海楼记》:

译文:
镇海楼相传是吴越钱氏所建,用以朝望汴京,表明臣服之意。其基址、楼台、门户、栏楯,极其高大宽敞壮丽,记载在别的志书中。

注释:

  1. 镇海楼:位于杭州城中心,用于瞭望远方,象征钱氏对朝廷的忠诚。
  2. 吴越钱氏:指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建立的钱武肃王政权。
  3. 汴京: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的是开封。
  4. 朝望汴京:表示向开封方向瞭望,寓意着对朝廷的忠诚。
  5. 表臣服之意:表明钱氏对朝廷的忠诚和臣服之情。
  6. 基址、楼台、门户、栏楯:形容镇海楼的建筑雄伟壮观。
  7. 极高广壮丽:描绘镇海楼建筑的规模宏大,壮丽非凡。
  8. 别志中:其他书籍或文献中的描述。
  9. 朝天门:原为钱氏时的名称,后来更名为拱北楼。
  10. 元至正中:元朝至正年间,即公元1341年至1368年。
  11. 更名拱北楼:将朝天门改名为拱北楼。
  12. 皇明洪武八年:明朝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
  13. 来远:新的名字,意为迎接远方的人。
  14. 术者:占星家或占卜者,这里的占星家认为镇海楼的名字不吉利,因此改名。
  15. 火于成化十年:成化十年是指成化年间,即公元1465年。
  16. 火于嘉靖三十五年:嘉靖三十五年是指嘉靖年间,即公元1566年。
  17. 开府于杭:在杭州设立军政机构,即总督直浙闽军务。
  18. 方移师治寇:当时徐渭担任军队指挥官,正在处理军事事务。
  19. 驻嘉兴:徐渭驻扎在嘉兴,准备指挥作战。
  20. 比归,始与某官某等谋复之:徐渭回到杭州后,开始与相关人员商议重建镇海楼。
  21. 人有以不急病者:有人因为不重要的事情而耽误了时间。
  22. 予曰:“镇海楼建当府城之中,跨通衢,截吴山麓,其四面有名山大海、江湖潮汐之胜,一望苍茫,可数百里。民庐舍百万户,其间村市官私之景,不可亿计,而可以指顾得者,惟此楼为杰特之观。至于岛屿浩渺,亦宛在吾掌股间。高翥长骞,有俯压百蛮气。而东夷之以贡献过此者,亦往往瞻拜低回而始去。”:徐渭说:“镇海楼位于府城的中心,横跨街道,靠近吴山。四周有名山大海、江湖潮汐的美丽景色,一眼望去辽阔无垠,长达数百里。百姓的房舍有百万户之多,其中村庄市场、官府和私人的场景无法计数,只有这座楼最为突出,成为独特的景观。至于周围的岛屿浩瀚无边,就像我手掌和大腿之间的空间一样。高楼耸立,气势恢弘,给人一种压迫感。而前来进贡的东方民族也常常在这里敬礼并缓缓离去。”
  23. 如此者累数百年,而一旦废之,使民若失所归,非所以昭太平、悦远迩。非特如此已也:其所贮钟鼓刻漏之具,四时气候之榜,令民知昏晓,时作息,寒暑启闭,桑麻种植渔佃,诸如此类,是居者之指南也。而一旦废之,使民懵然迷所往,非所以示节序,全利用:所有这些都失去了,人们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这不是用来展示四季变化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好办法。”

赏析:
这首诗是徐渭创作的一篇关于重建镇海楼的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镇海楼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然后详细叙述了重建镇海楼的过程,以及它对于当地人民的重要价值。整篇文章充满了对镇海楼的赞美和期待,表达了作者希望恢复镇海楼的愿望。同时,文章也提醒人们珍惜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