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师困邯郸,赵氏旦夕危。
鲁连山中来,排患在重围。
折冲不复言,辞金忽焉归。
清风映东夏,千载以为奇。
我思邹孟氏,处世一何宜。
被发虽可救,闭户终可为。
斯言足明训,贤独未之思。
【注释】
1.古意:题解:“秦赵相攻于长平,秦人围邯郸。时赵王使人求救于齐,而邹孟轲适游于邹君之门,邹君闻而喜,请为行。邹君欲与轲俱行,轲曰:‘吾方将使绝齐之交以救赵也。’遂南游于燕、赵、魏之间。至中山,又东之燕、齐、宋、卫、陈、蔡、滕、薛、杞、莒等国。”
2.山中来: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义不仕五国,隐于海上,称“山士”。见《史记·鲁仲连传》。
3.排患:指排忧解难。
4.重围:比喻重重包围之势。
5.折冲:谓挫败敌人的进攻。
6.辞金:拒绝别人的财物赠予。
7.清风:比喻高洁的品格或正直的精神。
8.东夏:指东方。东夏是古代对齐国的美称。
9.邹孟氏:春秋时期的邹国大夫孟轲(孟轲即孟子),他主张“仁政”。
10.处世:《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既言矣,恶乎居?’子曰:‘天下有道,丘何言!’”此处孔子自谦其无足轻重,但实际有远见卓识,处世宜当如此。
11.被发:指散发。
12.闭户:闭门谢客。
13.斯言:指前人的言行。
14.贤独:指只知有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分四段,每段由两联构成,中间用“折冲”二句作过渡,末段则以“我思”二字领起,点明主旨。此诗写战国时代齐人鲁仲连,他在赵国长平一带,以智勇抗秦的故事。鲁仲连在赵都邯郸被秦军包围之际挺身而出,出谋划策,帮助赵魏合纵抗秦,终因寡不敌众,被迫离赵而去。后经邹君的举荐,鲁仲连才得重用。然而他一去不复返,终生隐于海岳之间。此诗就是赞颂他的事迹和品质的。
第一段(首二句):“秦师困邯郸,赵氏旦夕危”,这是写当时的政治形势。秦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使赵国处于十分危急的地位。这两句是说,赵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只有鲁仲连这样的大英雄才能挽救危局。
第二段(三、四句):“鲁连山中来,排患在重围”,这是写鲁仲连的行动。鲁仲连是隐居山中的,但他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在赵国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排难解纷,化解了秦国的兵锋。这一联说明鲁仲连不仅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而且有非凡的应变才能。
第三段(六、七句):“折冲不复言,辞金忽焉归”,是说鲁仲连虽曾一度助赵抗秦,但不久就离开了,没有留下什么影响和作用。这两句进一步说明鲁仲连的高尚品质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感慨之情。
第四段(八、九句):“清风映东夏,千载以为奇”,是写鲁仲连的遗风余韵。鲁仲连虽然离开赵国,但他的品德、智慧却永存于人们心中,成为千古传诵的英雄人物。这里用“清风”喻指鲁仲连的高风亮节,用“千载”表示流传久远。
第五段(十一、十二句):“我思邹孟氏,处世一何宜”,“被发虽可救,闭户终可为”,是写作者对鲁仲连的追慕与向往。作者在邹国见到鲁仲连时深受感动。他认为鲁仲连的品行高尚,处世有方,值得人们学习和效法。
尾联(十三、十四句):“斯言足明训,贤独未之思”,意思是说,这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应该成为人们的楷模。但是作者认为,只有像鲁仲连那样的人才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而其他的人则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这两句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也是作者对鲁仲连的高度赞扬和崇敬之情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