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谁名达磨岩,花间古洞锁苍烟。
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
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
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
积石谁名达磨岩,花间古洞锁苍烟。
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
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
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
注释:
- 积石:指高耸的山石。
- 达磨岩:指的是佛教禅宗六祖之一的达摩面壁所留下的遗迹,也被称为达磨洞。
- 花间:形容景色优美,如诗如画。
- 桑下:在古时候,桑树之下常常是人们休憩的地方。
- 淹:停留、逗留的意思。
- 却:反而,表示转折。
- 仇池: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 腾蛟:龙腾飞的样子,这里比喻山势陡峭。
- 春苔:春天生长的苔藓,常用来形容岁月的痕迹。
- 台城:南京旧城,历史上曾是南朝都城。
- 梁王:指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他在这里居住多年。
- 只应:只是应该,意味着这首诗中隐含的历史事实。
赏析:
文徵明的《三宿岩》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感慨的七言律诗。诗中的“三宿岩”位于南京市静海寺纪念馆内,是一座险峻而古老的山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三宿岩的自然美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诗中开篇“积石谁名达磨岩”,以提问的形式引出了达磨岩的名字来源,暗示了这是一个与佛教禅宗相关的重要地点。接着“花间古洞锁苍烟”描绘了山间古洞的神秘莫测和苍老的树木环绕其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氛围。
随着诗句“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的出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虽然在此逗留了很长时间,却始终未能完全理解或领会这里的真谛。这种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困惑。
诗中的“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细节,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和立体。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写,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变化的世界。
最后两句“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则带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回忆以及对过往朝代的回顾。通过这样的结尾,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文徵明的《三宿岩》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更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文化载体。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