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池水碧于苔,依旧松关映水开。
城郭近藏行乐地,烟霞常护读书台。
行追春事花无迹,闲觅题名壁有埃。
古栝苍然三百尺,秪应曾见宝昙来。
【注释】
1.重过大云庵(nà dào yú guò àn)次:在……之后。明九逵(lù jì):名,字不详。履约兄弟:指作者的朋友。同游:一起游览。
2.沧浪池:在苏州市西南,相传晋代张融隐居于此,故名。碧于苔:绿草如茵,清澈见底。
3.松关:松树成阴。开:开放。
4.城郭:城墙。近藏:靠近藏匿着。行乐地:游乐的地方。
5.烟霞常护读书台(tái):指读书台上常笼罩着云雾和彩霞。
6.行追春事:春天的踪迹。花无迹:花儿不留痕迹。
7.闲觅题名壁有埃(āi):随意在墙上寻找题名的痕迹。
8.古栝(guō):一种大乔木。苍然:苍翠的样子。三百尺:形容树木高大。曾见宝昙(shàn):曾经见到过宝塔寺。
【赏析】
这首诗写苏州沧浪亭之游。诗中描绘了沧浪亭周围环境的美丽景色以及亭中的景物,表达了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
前四句是说沧浪池之水清澈见底,碧绿如同苔藓,松树荫影婆娑,映照在水中。城郭附近有一处行乐之地,常常笼罩着烟雾和彩霞。诗人漫步其中,欣赏美景,感受自然之美。
后四句则是写在沧浪亭中的所见所感。诗人行走其中,发现春天的足迹已无处可寻,只留下一片寂静。他随意在墙上寻找题名的痕迹,但发现这些痕迹已经模糊不清。最后,诗人提到古时曾有一棵大梧桐树长到三百尺高,曾经见过宝塔寺。
整首诗通过对沧浪池、松树、城郭、读书台等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