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神斧擘幽崖,古窦春云福地开。
翠壁未磨耶律字,石床曾卧吕公来。
阴寒四面凝苍雪,秀色千年蚀紫苔。
凡骨未仙留不得,刚风吹下夕阳台。

《游西山诗十二首》是明代文征明的作品,其中第九首《吕公洞》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象吸引了无数读者。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详细释义:

  1. 何时神斧擘幽崖: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凿山开洞、巧夺天工技艺的赞叹,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美景。

  2. 古窦春云福地开:描述了山洞如同春日云雾缭绕,充满了吉祥和福气,给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印象。

  3. 翠壁未磨耶律字:指山壁上尚未雕刻出“耶律”二字,保留了天然之美,象征着未经雕琢的真实与纯粹。

  4. 石床曾卧吕公来:暗示曾经有高士(如吕洞宾)在此石床上休息过,增添了一种仙风道骨的氛围。

  5. 阴寒四面凝苍雪:描绘了山洞内四周弥漫着寒冷的气息,仿佛可以触摸到凝固的苍白雪地。

  6. 秀色千年蚀紫苔:形容山洞内的颜色经过长时间的侵蚀,紫色的苔藓依然清晰可见,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神奇。

  7. 凡骨未仙留不得:意味着即使是凡人也难以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强调了修炼成仙的困难与神秘。

  8. 刚风吹下夕阳台:以夕阳的余晖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风吹动的景象,给人一种壮美而凄凉的感觉。

  9. 赏析:该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美丽世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的哲理思考也让人深思,无论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对于个人修行与成就,都给予了深刻的启示。此外,诗中的用词选择也非常考究,如“神斧擘幽崖”、“耶律字”、“苍雪”、“紫苔”等,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游西山诗十二首 其九 吕公洞》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