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行年四十五,去年失恃今何怙。
四人兄弟一人在,敢叹零丁与孤苦。
家贫无田惟有书,读书未遇将何如。
不农不商又不禄,百事无成生计疏。
大儿痴顽无好习,见人懒作低头揖。
小儿学语未分明,近始扶床能独立。
山妻抱儿认父面,愿汝父子长相见。
但令骨肉在眼前,到老不嫌贫与贱。
纫穿补绽无时息,昼纺绵花连夜绩。
食指衣身累转多,头焦鬓秃空啾唧。
婢较初来过半长,手拙未解调羹汤。
学攻针线更迟钝,两日一裤缝三行。
苍头入门懒无匹,面垢脚朘常菜色。
使令内外岂云无,自然不得分毫力。
破屋数间如玉川,床头旧物馀青毡。
愁来就枕且醉眠,万事得失皆由天。

【注释】

我:代词,我。生行年:年龄。四十五:四十岁。失恃:失去依靠的人。今何怙:现在靠什么?四人:指兄弟。一人在:一个弟弟还在。敢叹零丁与孤苦:怎能不感叹自己孤单困苦。家贫无田惟有书:家境贫寒,没有田地,只有书籍。读书:学习。未遇:没有遇到好的时机。将何如:怎么样。百事无成:事事不能成就。生计疏:生活困难。大儿痴顽:大儿子顽皮。无好习:没有什么好的习惯。见人懒作低头揖:见到别人就懒洋洋的作个揖。小儿学语未分明:小儿子还不会说话。近始:近来才能。扶床:扶着床走。能独立:能自己走了。山妻:妻子。抱儿认父面:抱着孩子认父亲。愿汝父子长相见:希望你和你的父亲能够长久地在一起。但令骨肉在眼前: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到老:直到老了。不嫌贫与贱:不嫌弃贫穷和卑贱。纫穿补绽:缝纫衣服补缀。无时息:没有休息的时候。昼纺绵花:白天纺棉花。绵花夜绩:夜里织布。食指衣身累转多:指头和身上的衣服都磨得发白了。头焦鬓秃空啾唧:头发脱落,鬓角斑白。啾唧:形容头发稀疏的样子。婢较初来过半长:女仆刚到这里的时候已经长大了一半。手拙:笨拙。调羹汤:调制食物。学攻针线更迟钝,两日一裤缝三行:开始学习缝纫和针线活,但是非常笨,两天下一件新衣服就被穿破了。苍头入门懒无匹:仆人进来后懒散无比。面垢脚朘常菜色:脸色像蔬菜一样苍白。使令内外岂云无:难道说家里没有人吗?自然不得分毫力:当然得不到一些帮助。破屋数间如玉川:几间破旧的房子像是玉石做的一样。床头旧物馀青毡:床头放着一些旧东西是青色的毡子。愁来就枕且醉眠:忧愁起来就上床睡觉,而且喝醉酒睡着了。万事得失皆由天:所有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

【赏析】

《立春日偶书》共八句,写诗人在立春之日对家人生活的观察。诗中通过描写家中的贫困状况,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和家人的关心、忧虑之情。

第一句“我生行年四十五”,交代了诗人的年龄,为后面描写家庭状况做了铺垫。第二句“去年失恃今何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失去的悲痛,以及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无奈。第三句“四人兄弟一人在”,描绘了家中兄弟众多,而自己独自承担重担的情景,表达了孤独无助的感受。第四句“敢叹零丁与孤苦”,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庭的深深担忧。

接下来四句分别从经济、教育、劳动、家庭生活等方面描述了家庭的贫困状况。第五句“家贫无田惟有书”,说明家中没有田地,只能依靠书籍来维持生活;第六句“读书未遇将何如”,表达了对读书无用的失望情绪。第七句“不农不商又不禄”,进一步描绘了家庭成员的分工情况,他们既不能从事农业,也无法经商或得到俸禄。第八句“百事无成生计疏”总结了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即所有的事情都无法顺利进行,生活十分艰难。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生活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第九句“大儿痴顽无好习”,批评了大儿子的行为举止,暗示他缺乏良好的习惯。第十句“小儿学语未分明”,指出小儿子尚且不会说话,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第十一句“近始扶床能独立”,表达了希望大儿子早日长大成人的愿望。第十二句“山妻抱儿认父面”,描绘了妻子抱着孩子认父亲的场面,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温馨。第十三句“愿汝父子长相见”寄托了诗人对孩子们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能够长久地生活在家庭之中。最后一句“但令骨肉在眼前”,表达了诗人最大的愿望,即全家人能够一直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通过描写家庭的贫困状况,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人的关爱和忧虑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