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郭精蓝旧有名,岁长无复百花深。
柴门日落空流水,古木春来长绿阴。
满眼风流文字业,一龛荒寂道人心。
野桥诘屈通阴径,短策他时许再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理清思路,先找出关键诗句,再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的情感等。
“北郭精蓝旧有名,岁长无复百花深”意思是:昔日崇庆庵位于城北,以幽静著称。岁月变迁,它已不再繁华。
这两句是写过去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颔联:“柴门日落空流水,古木春来长绿阴。”意思是:柴门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寂静,流水声也更加清晰,而春天一到,古树的绿叶就茂盛起来。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
颈联:“满眼风流文字业,一龛荒寂道人心。”意思是:满眼都是优美的书法字迹,但这里却是一个荒凉的道观。
这两句诗写出了自己对崇庆庵现状的惋惜和不满。
尾联:“野桥诘屈通阴径,短策他时许再寻。”意思是:一条野桥曲折地通向幽深的山径,让我不时地驻足欣赏。以后我还会再来寻找那片美景。
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对崇庆庵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
昔日崇庆庵位于城北,以幽静著称。岁月变迁,它已不再繁华。
柴门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寂静,流水声也更加清晰,而春天一到,古树的绿叶就茂盛起来。
满眼都是优美的书法字迹,但这里却是一个荒凉的道观。
一条野桥曲折地通向幽深的山径,让我不时地驻足欣赏。以后我还会再来寻找那片美景。
赏析
此诗首联二句,总写崇庆庵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北郭”,指南面城郊之北面。“精蓝”,指佛事活动场所,即丛林,亦作精舍。《南史·隐逸传》:“宋元徽四年,敕曰:‘今之缁衣,皆出家之人,宜为僧制。’”《释氏要览》引宋高僧法云《四分律藏记》:“夫佛法者,乃出家之教,非入家之术。”《开元占经》卷十三《占婆国》:“彼土出诸香木,其色皆黑,其木如檀,其香如兰。”《大正藏》卷十《大乘起信论》中称:“檀”为“香林”,“兰”为“香林”。故“北郭精蓝”当是指佛教寺院或寺庙所在之地。“旧有名”一句说明崇庆庵建寺年代久远,早已成为地方名胜,与前文“北郭精蓝”呼应。“岁长”二字,暗用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意。“百花深”三字,则化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句意。此句既表明崇庆庵所在地区林木蓊翳,四季常青;又暗示该地人杰地灵,自古便有不少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留连忘返,因而使得此地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化名胜。
第二句“柴门日落空流水”紧承首联“旧有名”,进一步描绘了崇庆庵当时的环境氛围。“柴门”、“日落”、“空流”三词,将崇庆庵的古朴典雅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空流水”三字则暗点出了作者对此景的无限向往。
第三句“古木春来长绿阴”,承上启下,由“空流水”引出下文。“古木”,指茂密的老树。“春来”,指季节更替。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随着季节的轮回,老树重新焕发生机,郁郁葱葱,繁茂苍翠。此景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诗人通过这一句,将崇庆庵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祥和之中。
第四句“满眼风流文字业”,紧承上句“长绿阴”,进一步展现了崇庆庵周围的自然美景。“风流”二字,既是对“满眼”一词的补充和拓展,又是对“文字业”一词的巧妙点缀。这里的“风流”并非指风姿绰约、仪态万方之意,而是泛指风景秀美、景色优美之意。同时,“文字业”也并非指书写文章、吟咏诗词之意,而是暗含着“书”字的意味。因为“书”与“竹”音近义通,而“书”又常常被用来指代“竹简”或“竹札”(书信),因此这一句中的“文字业”实际上就是指的“书”。此外,“书”作为汉字的一个偏旁部首,还常常与“树”字相组合,形成诸如“松”、“竹”、“梅”等植物的名称,从而使得这一自然景象更具诗情画意。因此,这句诗既表现了崇庆庵周围自然环境的优美动人,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第五句“一龛荒寂道人心”,紧承上句“长绿阴”,进一步描绘了崇庆庵内部的氛围和修行者的心境。“一龛”,指的是供奉佛像的小屋或小庙。“荒寂”二字则暗指该处修行者少,无人问津之意。这一句既反映了崇庆庵内部的荒凉冷落,又揭示了修行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真理追求的执着精神。这种境界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之一,因此他对这种境界充满了敬意和向往之情。
尾联“野桥诘屈通阴径,短策他时许再寻”,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这两句诗虽然看似与前文无甚关联,但实际上却是对前文意境的延伸和深化。从整体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先写景后抒情的手法,通过对崇庆庵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最后两句则是在这种氛围中抒发了作者对崇庆庵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未来再次探访的愿望。这种情感表达既含蓄内敛又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