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马使君前建守,仁恩十载两回施。
武夷山下棠千树,尽是张公去后思。

【注释】

1.张夏山:即南宋诗人张元干,字叔夏、又字夏山。2.使君:指宋朝的郡守。3.十载:十年。4.武夷山下:今属福建省建瓯市。5.棠千树:指棠梨木。6.思:怀念。

【赏析】

这是一首挽词,是诗人悼念张元干而作。全诗四句,前两句叙述了张元干在闽浙任职期间的政绩及受到的恩惠;后两句写张元干的去处和人们对他的思念之情。

首句“骢马使君前建守”,说明张元干在任时,以骢马为信符,表明他是朝廷委派的郡守。“前”,表示时间顺序在前。“建”,地名(今福建建阳)。“骢马”,古时传递命令的兵车。“前建守”即在福州做郡守官,可见他治理有方,深得人心。

次句“仁恩十载两回施”,说明张元干任内,施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十载”才离开此地,“两回施”意指他两次来此地。

后两句写张元干的离开以及当地人对他思念之情。“武夷山下棠千树,尽是张公去后思。”武夷山在今福建南平境内,山麓多棠梨树。张元干离开后,当地人民一直怀念他,“尽是张公去后思”就是表达这种情感。

张元干于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及第,曾历任太学正、秘书郎等职,因直言敢谏屡遭弹劾贬谪,历主泉州、潮州、吉州、袁州、潭州、南安军、建康府、静江府、隆兴府等府,终因被秦桧陷害,于绍兴五年十二月被罢免官职。公元1139年春,张元干被贬至建州(今南平),次年春再被贬至韶州(今广东肇庆)。绍兴六年冬,张元干再次被贬至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次年三月,又被削籍为民。绍兴八年,张元干被重新起用,被任命为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公事,不久改任浙西茶盐提举司,兼知湖州。绍兴九年,又改任浙东茶盐提举司。但张元干的一生充满坎坷。他在任上敢于直言进谏,关心民生疾苦。如《祭刘景文》所言:“平生所怀,唯欲行其志,不恤人言是非。”“自为吏则清,仕宦则达,居乡则乐”。然而由于他多次触犯秦桧、贾似道等人,因此屡遭诬陷,被降职、罢官。绍兴八年,他被罢官回到家乡,此后便闲居于家。公元1140年秋,张元干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张元干是一位忠直的爱国者。他曾在《祭刘景文》中说:“平生所怀,唯欲行其志,不恤人言之是非”。他主张抗金复国,反对议和求和。他的诗歌多抒发爱国忧民之情,笔力雄壮,风格慷慨激昂。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云:“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语儿童笑问客,忽散行歌夜未央。天上碧瑶台,真个是仙乡。万顷波涛无际,一苇航船可过,此意凭谁寄与平章。天外眼空阔,万里看吴越。”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沦陷的悲愤心情,也表现了他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此词先写张元干在福建任郡守时的政绩及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张元干任闽浙安抚使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兴修水利,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他还注意发展经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桑养蚕,使闽浙一带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当地人民都十分爱戴他、怀念他。

后两句写张元干离闽返杭途中所见景物及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武夷山下棠千树”,“武夷山”在今福建武夷县西北,山势雄伟险峻,山上林木苍翠,四季常青。相传春秋时期,闽王赐给越王勾践一把宝剑,后来这把剑化为一条龙飞到武夷山。所以,武夷山又称“龙首”,山上有九曲溪,溪水清澈见底,两岸奇峰异石,景色宜人。这里所说的“武夷山下棠千树”,就是指的九曲溪两岸生长着成千上万棵棠梨树而言的。“尽是张公去后思”一句,既是对张元干的赞颂,又是对其人品、政绩和人格魅力的一种肯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