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入新秋炳欲晓,远堤疑是平林。
梧风初起散轻阴。
板桥人迹少,流水洞门深。
偏是空山人不到,柴扉何路相寻。
闲云出没总无心。
幽栖谁与伴,扶杖独登临。

【注释】

1.景入新秋:景象进入新的秋天。

2.炳欲晓:明亮如同清晨。

3.远堤疑是平林:远处的堤岸像是平地一样。

4.梧风初起散轻阴:梧树的风吹起来,消散了周围的浓云。

5.板桥人迹少:木板桥上人迹稀少。

6.流水洞门深:清澈的小溪流过洞口,显得幽深。

7.柴扉何路相寻:找不到可以敲门的人。

8.闲云出没总无心:漫无目的的云朵时隐时现。

9.幽栖谁与伴:孤独的隐居生活,没有人能够相伴。

10.扶杖独登临:扶着拐杖独自登上高处。

【赏析】
《题友人扇头》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秋江景色和自己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全诗意境开阔,笔力雄健;语言清丽,富有韵味。

首句“景入新秋炳欲晓”,点明时间地点。“景”即景物,指秋天的景色,“新秋”即秋天的新气象。“炳欲晓”形容天刚亮的样子。这里既写出了时间的早秋,也写出了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情景。“远堤疑是平林”,描写的是作者眼前的景物。“远堤”是近处的河堤,“平林”是远处的树林,两者相隔很远。“疑是”一词表明作者的想象,他仿佛看到河堤上长满了树木,就像一片树林。这一句既写出了秋天景色的特点,也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二句“梧风初起散轻阴”,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眼前的景象。“梧风”指的是梧桐树的风,“轻阴”是指天空中飘浮的薄云。这句诗的意思是梧桐树的风吹起来了,把周围的乌云吹散了。这里既写出了秋天气候的变化,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板桥人迹少,流水洞门深”,描绘的是作者眼前的环境。“板桥”是一座木制的桥,“人迹少”是指桥上没有人行走的痕迹。“流水洞门深”则是指清澈的水流从山洞里流出来。这里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之情。

第四句“偏是空山人不到”,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环境的独特感受。这里的“空山”是指没有人居住的山。“人不到”则是指这个地方很少有人来。这句诗既写出了环境的空旷,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这种环境的独特感受。

第五句“柴扉何路相寻”,继续描绘了作者眼前的环境。“柴扉”是指用木头做的门,“何路相寻”则是指不知道该从哪里去寻找。这句诗既写出了环境的偏僻,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这种环境的独特感受。

第六句“闲云出没总无心”,描绘了作者眼前的云彩。“闲云”是指悠闲自在地飘动的云,“出没”则是指云彩的出现和消失。“总无心”则是指云彩总是这样随意地飘动着,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在关心它一样。这句诗既写出了云彩的特性,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喜爱之情。

第七句“幽栖谁与伴”,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渴望。“幽栖”是指隐居的生活,“谁与伴”则是指谁能够陪伴自己?这句诗既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他对孤独生活的无奈和无奈的心情。

第八句“扶杖独登临”,描绘了作者的行动。“扶杖”是指拿着拐杖,“独登临”则是指一个人独自登上高处。这句诗既写出了作者的行动,也表现了他孤独的心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景象,同时通过对比和反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和深沉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