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草露初干,好踏野人游屐。
行到夕阳深处,听哀蛩声急。
有情何必效悲秋,遇路歧常泣。
泽畔形容非旧,幸不为人识。
野径草露未干,踏着游人的鞋子。
走到夕阳的深处,听见哀鸣蟋蟀的声音急促。
有情何必学悲秋,遇到岔路常哭泣。
沼泽边的样子不是旧模样,幸好没有被人们认出。
注释:
- 野步:在野外漫步。
- 岸草露初干:岸边的草丛上还挂着露水,还没有完全干透。
- 好踏野人游屐:喜欢踏着游人的鞋子去游玩。
- 行到夕阳深处:走到了夕阳落山的地方。
- 听哀蛩声急:听到了蟋蟀的叫声急促。
- 有情何必效悲秋:有情感的人,何必去模仿悲伤秋天的样子呢?
- 遇路歧常泣:遇到道路分叉的地方,常常哭泣。
- 泽畔形容非旧:在沼泽旁边的样子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样了。
- 幸不为人识:幸运的是没有被人们认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在野外散步,听到蟋蟀声和感受到季节变迁的诗篇。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内心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时光流逝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首句“岸草露初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野景色,诗人踏着游人留下的鞋迹,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第二句“行到夕阳深处”,则将时间推移到了黄昏时分,诗人已经行走了很久,来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第三句“听哀蛩声急”,通过听觉感受到了夜晚即将来临的凄凉气氛,蟋蟀的叫声变得急促起来。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有情何必效悲秋”、“遇路歧常泣”和“泽畔形容非旧”,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有情感的人,没有必要去模仿悲伤秋天的样子;遇到道路分叉的地方,常常会感到困惑和失落;在沼泽旁边的样子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这些句子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我的认知和思考。
最后两句“幸不为人识”和前面的诗歌主题相呼应,诗人庆幸自己没有被人们认出,这可能是因为他不愿意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或者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生活,不希望被人打扰。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