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问道欲如何,二月崆峒览胜过。
返照自悬疏陇树,浮云忽断出泾河。
长城雪色当峰尽,大漠春阴入塞多。
已负清尊寻窈窕,还将孤剑倚嵯峨。
风尘问道欲如何,二月崆峒览胜过。
返照自悬疏陇树,浮云忽断出泾河。
长城雪色当峰尽,大漠春阴入塞多。
已负清尊寻窈窕,还将孤剑倚嵯峨。
注释:
- 风尘问道欲如何,二月崆峒览胜过。
- 这是诗的首句,意思是在风尘中询问道路该如何走,但通过二月的时间对比,发现崆峒山的风景胜过了任何疑问和困难。
- 返照自悬疏陇树,浮云忽断出泾河。
- “返照”是指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山上,形成美丽的画面;“浮云忽断”则形容天空中的云彩突然断开,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 长城雪色当峰尽,大漠春阴入塞多。
- 这里的“长城雪色”和“大漠春阴”分别描绘了北方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叹。
- 已负清尊寻窈窕,还将孤剑倚嵯峨。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欣赏完美景之后的心情,他感到心情愉悦,仿佛已经放下了世俗的纷扰,独自倚靠在山崖上沉思。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谭嗣同的作品《崆峒》中的一首。通过对风尘、时间、季节和地理环境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