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笳伐鼓出居庸,凭轼边城万骑从。
每饭未尝忘巨鹿,一编今已尽卢龙。
行专阃外纾筹策,归向尊前论折冲。
莫道书生无剑术,箾中霜色吐芙蓉。
【注释】
司寇,官名。古代称御史为司寇。临海敬,即王庭凑,字敬之,登州栖凤楼人。所,指登州刺史任。王公,指登州刺史任王庭凑之父王元暐。阅视,审察。三镇,指幽州、瀛州、檀州。远以图说见遗,意谓王元暐将图说赠与儿子王庭凑。赋诗二章,即《和王元暐诗》二十首中的第二首。报,答谢。其一,《和王元暐诗》的第一章。其二,《和王元暐诗》的第二章。鸣笳伐鼓出居庸,凭轼边城万骑从。
居庸关,山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伐鼓,击鼓。凭轼,倚着车前的横木。边城,边境城市。万骑,一作“万里”,言其多也。
每饭未尝忘巨鹿,一编今已尽卢龙。
每饭不忘,犹言每饭必思。巨鹿郡,古郡名,汉时治所在巨鹿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一编,一本。今已尽,谓已尽读。卢龙,卢龙塞,在今河北省喜峰口西。
行专阃外纾筹策,归向尊前论折冲。
阃外,阃门之外,泛指边疆。专阃外,谓专责于边防。纾,解除。筹策,计策。尊前,座前。论折冲,谓谈论兵法,以决胜负。
莫道书生无剑术,箾中霜色吐芙蓉。
莫道,不要这样说。箾(léi雷),竹器。芙蓉,荷花。
【赏析】
这首七律是登州刺史兼司寇王庭凑代父王元暐答赠王元暐的诗,酬唱之作,情意深挚。
第一联:“鸣笳伐鼓出居庸,凭轼边城万骑从。”居庸关位于燕山山脉之中,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用“鸣笳伐鼓”写守关将士戒备森严的情景。“凭轼”,凭靠车前的横木而立。“边城”、“万骑”,都是描写戍守边关将士们英勇善战的形象。这两句写登州形势,气势雄壮。
颔联:“每饭未尝忘巨鹿,一编今已尽卢龙。”“每饭未尝忘巨鹿”一句,意谓王庭凑每次吃饭都想着收复巨鹿失地,“一编已尽”是说他读了一本关于收复卢龙的书。“巨鹿”是春秋末年的地名,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地名。巨鹿之战,是指秦末楚汉相争的一场著名战役。“卢龙”是辽西地区的一个地名,这里指代唐王朝北部边疆地区。王庭凑在这里用两个典故来表明他对恢复国家的大业是忠心耿耿的。
颈联:“行专阃外纾筹策,归向尊前论折冲。”阃外,阃门之外。这是说:我虽然身在阃外,但我时时都在关心国家大事,为国排忧解难。“尊前”,指皇帝面前。“论折冲”,指讨论军事问题,以取得胜利。“专阃外”四字写出了王庭凑忠于职守的精神;“论折冲”四字则显示出他善于思考,敢于建言献策的品质。这两句表现了王庭凑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事问题的深思熟虑。
尾联:“莫道书生无剑术,箾中霜色吐芙蓉。”“莫道”是不要说的意思,“书生”是读书人的意思。这句诗是说:不要说我只是个读书人,其实我的胸怀比剑还要锋利。“箾中霜色吐芙蓉”,意思是说: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我也会像荷花一样傲然绽放。
这首诗是诗人代父王元暐答赠王庭凑的酬唱之作,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勇于建言献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