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驺过谷口,遥望梵宫深。
弭节穿金涧,看云度碧岑。
钟声晨出壑,锡影暮归林。
坐觉诸尘寂,悠悠水月心。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寺庙景色的五律诗。首句点出诗人所到之寺,即普门寺;第二句描绘寺院所在的环境,“谷口”指山间小道;第三句写诗人骑马穿山而过的情景;第四句写诗人在寺院中的所见所闻;最后两句写诗人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和感受。全诗以写景为主,兼有哲理。
【答案】
鸣驺过谷口,遥望梵宫深。
弭节穿金涧,看云度碧岑。钟声晨出壑,锡影暮归林。坐觉诸尘寂,悠悠水月心。
译文:
骑着马穿过山谷的小道,远远望去那梵宇重重、殿塔巍峨的佛寺。
放慢车马缓缓地穿行在山间的石涧之中,望着云雾缭绕的山峰。
清晨,钟声从山谷中传出;傍晚,僧人归来时,他的身影映在树林里。
我只觉得一切尘世的纷扰都消失了,心中一片澄澈明净,就像明亮的月亮映照在水中。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游览佛寺的感受。首联点题,交代了游寺的时间和地点;颔联描绘了游寺所见景物;颈联进一步刻画了寺中的清幽,尾联抒发了游寺后的感受。
此诗以“宿普门寺次都宪副韵”为题,说明诗人游览佛寺是为了作诗助兴的。诗的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为下面的游览作铺垫。三、四句写诗人登山越岭去观赏佛寺,途中所见景象。“弭节”、“穿”、“度”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行进的速度与心情。五六句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具体地写出了诗人所见的景象。“钟声”与“锡影”分别代表了寺院的钟鼓与僧徒的形象。“晨出壑”与“暮归林”,写出了寺院钟鼓的声音与僧人入寺晚归的情状。
最后两句,诗人将目光收聚到自己的身上来,用“坐觉”二字,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这两句既是对前面的概括总结,又是全诗感情的高潮。
这首诗的构思巧妙,语言精炼。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写意。诗中多处运用了典故和成语,如“鸣驺”“弭节”“金涧”“碧岑”“晨出壑”“暮归林”“诸尘寂”等,使诗意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