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十里。滚滚江潮水。横下秋鹰如削,短草岸,朔风起。
栏杆人共倚。旧关何处是。记得西施,去路残阳外,碧烟里。

霜天晓角·同丁大声、史宪臣、徐徽之、蔡大敬、来成夫登望京门楼

平沙十里。滚滚江潮水。横下秋鹰如削,短草岸,朔风起。

栏杆人共倚。旧关何处是。记得西施,去路残阳外,碧烟里。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江河和壮丽的山川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深切忧虑。诗中“滚滚江潮水”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奔腾不息,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横下秋鹰如削”则暗示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创伤。这种宏大的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关注,也展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中的“短草岸,朔风起”传达了边疆的荒凉景象以及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条件。这不仅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还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将士的深情厚意,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忠诚和担当的精神风貌。

诗的后半部分,“栏杆人共倚。旧关何处是。记得西施,去路残阳外,碧烟里。”则是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与遐想。这里的“栏杆人共倚”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诗人与友人相互陪伴的情景,共同体验那份孤独与豪迈。而“记得西施,去路残阳外,碧烟里”则巧妙地将历史人物西施融入其中,既增添了诗意,也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怀念。这一部分的写作手法细腻而富有情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更具艺术魅力。

这首《霜天晓角》以其雄浑壮丽的景象和深沉的历史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文学才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