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江山再见难。淡妆浓抹有无闲。不堪把笔志临安。
赁庑永怜同寄迹,哦松从古不宜官。梦痕犹带两峰寒。
诗词原文:
如此江山再见难。淡妆浓抹有无闲。不堪把笔志临安。
赁庑永怜同寄迹,哦松从古不宜官。梦痕犹带两峰寒。
接下来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诗人介绍:叶恭绰(1881-1968),字玉甫,又作裕甫、玉父、誉虎、玉虎,号遐庵,又号遐翁,晚年别署矩园。祖籍余姚。十八岁应童子试,作《铁路赋》,为张百熙所赏识,以第一名录取为府学生。光绪三十年(1904)参加清朝最后一次会试,与沈钧儒、谭延闿同中进士。任邮传部铁路总局局长,民国改设交通部,任交通总长。1931年底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时仅月馀即离任去职,从此退出政界,定居上海,专心文事。与龙榆生合办《词学季刊》,主编《广箧中词》,辑《全清词钞》四十卷,收清词人3196人,词8260首。又为大收藏家。
诗歌内容解析:
- 江山之难再逢:“如此江山再见难”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再次见到这样江山美景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留恋和对未来可能失去的担忧。
- 淡妆浓抹皆自在:“淡妆浓抹有无闲”描绘了胡伯孝湖滨偕隐图的景色,既有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里的“淡妆浓抹”既指画中的山水,也象征着人的生活态度,即无论怎样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过得自在。
- 难以用笔表达志向:“不堪把笔志临安”,这里的“临安”可能指的是杭州,也可能指的是南宋时期的临安城,代表着繁华的城市或是繁华的时代。而“不堪把笔”则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繁华或理想时,感到无法用笔墨完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 租赁简陋的房舍:“赁庑永怜同寄迹”,这里的“庑”指的是房屋的廊檐下或屋顶上的空间,用来遮风避雨或休息。“同寄迹”则表示与胡伯孝一同在这个简陋的环境中生活。这里体现了一种与世无争、追求简朴生活的态度。
- 吟咏松树:“哦松从古不宜官”,这里的“哦松”可能指的是吟咏松树,也可能是在吟咏自己对松树的喜爱。而“宜官”则表示不适合担任官职,这里的“宜”可能意味着不适宜、不适合。整体而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
- 梦境中的两峰山峦依然冷峻:“梦痕犹带两峰寒”,这里的“两峰山峦”可能指的是诗中描述的两个山峰,也可能是实际存在的山脉。而“寒”则表达了梦中山峰的冷峻和孤独,也暗示着现实的艰辛和不易。
- 艺术赏析:
- 语言风格:此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山水、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 意象运用:此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有山水、人物、情感等,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淡妆浓抹有无闲”中的山水画卷,既展示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梦痕犹带两峰寒”则通过描绘梦中的山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艰辛的感慨。
- 文化背景:
- 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频繁发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变迁和文化转型的诗歌作品。叶恭绰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叶恭绰作为一位文人墨客,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变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思索的诗篇。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叶恭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情感状态。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我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