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物盛,征骖过、花发洛阳街。羡严助承明,连城建节,茂先机近,好士抡才。宾徒满,赋成夸授简,钟鼓绕繁台。嵩岳出云,郁葱千仞,浊河天际,屈注西来。
凭高披襟处,千觞引醽醁,意气佳哉。回首当年献赋,彩笔亲裁。待尚书尺一,趋归视草,门盈桃李,学士高斋。领取玉堂佳话,黄阁重开。
洛阳,古都,位于中国中部,历史上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唐朝时期,洛阳更是繁荣昌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
这首诗是为李三一(即李公麟)寿送张编修督学河南而作,张编修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士人,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其学问深厚,为人正直。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洛阳的描绘,表现了对张编修的赞赏之情。
第一句“中原人物盛”,指的是洛阳作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才辈出,非常繁荣。这里用“盛”字形容洛阳的人才众多,展现了洛阳在当时的繁华景象。
第二句“征骖过、花发洛阳街”,描述了诗人在洛阳街头看到的景象。诗人骑着马,经过洛阳街头,看到路边盛开的花,感受到了洛阳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第三句“羡严助承明,连城建节”,诗人羡慕历史上的严助,他曾经担任过丞相,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张编修的敬仰之情,认为张编修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像严助一样伟大。
第四句“茂先机近,好士抡才”,诗人称赞张编修善于发现优秀人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和选拔人才。这里用“茂先”一词来形容张编修,赞美他的才华和眼光。
第五句“宾徒满,赋成夸授简,钟鼓绕繁台”,描述了洛阳城内人才济济,学者云集,各种学术活动丰富多彩。诗人通过描绘这些场景,表达了对洛阳文化繁荣的赞美之情。
第六句“嵩岳出云,郁葱千仞,浊河天际,屈注西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洛阳周围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嵩岳、浊河等意象,展现了洛阳周边山水之美。
第七句“凭高披襟处,千觞引醽醁,意气佳哉”,诗人站在高处,畅饮美酒,心情愉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洛阳感受到的愉快心情,以及对洛阳美景的陶醉之情。
第八句“回首当年献赋,彩笔亲裁”,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洛阳写文章的经历,感慨时光飞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洛阳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第九句“待尚书尺一,趋归视草,门盈桃李,学士高斋”,诗人期待有一天能够像张编修一样,受到皇帝的信任,成为朝廷中的一员。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洛阳门庭若市、学者云集的景象的喜爱之情。
第十句“领取玉堂佳话,黄阁重开”,诗人希望有机会再次进入京城,参与重要的政务工作。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的描绘,展现了洛阳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景象。诗人以“中原人物盛”、“征骖过”、“花发洛阳街”等词句,生动地描绘了洛阳的美丽景色和繁荣氛围。同时,诗人对张编修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对张编修的敬仰和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洛阳的热爱和对张编修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