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秋气深,天涯有客共登临。
可能一畅迷离眼,但恐徒伤迟暮心。
上国穷檐仍旅食,高江渔唱失乡音。
倦游司马尤无赖,四壁萧然渴病侵。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秋天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杜甫流寓蜀中已近十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他闻诸子登高,遂作此诗寄赠。
首句写重阳佳节时,诗人与朋友们一同登上高山,共赏秋光。次句说,登高之后,诗人感到眼前景物迷离不清了。这两句是诗人对登高活动的直接感受。第三句说,可能登高之后,眼目一畅,心情舒畅;但又怕徒然伤悲,因为自己已到迟暮年华了。第四句说自己虽然身居京城穷檐,仍像在外飘泊一样过着旅食生活;听到渔夫的歌声,也听不出故乡的乡音。这两句是诗人对登高后产生的感慨。第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自己的苦闷:倦于游宦,更无赖可称;四壁萧然,疾病缠身,真是饥渴交攻啊!这是诗人对登高后产生的忧愁情绪的抒发。
此诗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写登高后的所见所感,第二层写登高后的所思所想。全诗意脉贯通,浑然一体。
“九日”是重阳节,古人有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开头就写诗人和朋友们一起登上高山,共赏秋色。这一句看似平平叙来,实则暗藏深意。诗人以“天涯有客”四字领起,既表明自己身处他乡,又暗示出朋友之间虽有相聚之意,却因彼此流寓异地而难聚首。这样写,既为后文抒怀作铺垫,又点明了题目中的“登高”。
“可能一畅迷离眼,但恐徒伤迟暮心”二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诗人先由登高引出眼前的所见:山青水秀,秋景宜人。然而,美好的景色并不能使诗人忘怀世情,反而勾起他对时光飞逝的感叹。这里,诗人用“迷离”来形容眼前的秋色,既写出了眼前景色的美好,又表达了自己对此美景的欣赏;用“可能一畅”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既写出了自己的高兴之情,又表现了自己的乐观心态。然而,这种喜悦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又被一种忧伤的情绪所代替:“但恐徒伤迟暮心”,这句的意思是“只怕徒然伤心我那衰老的心”。诗人以“迟暮心”代指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未成的状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易逝的无奈之感。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京城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苦。“上国穷檐仍旅食,高江渔唱失乡音”,意思是说,虽然身处繁华之地,但却如同流浪者一般;听到江上的渔民唱起家乡的歌谣,却不能引起共鸣——因为那是乡音而不是家音。诗人以“旅食”形容自己漂泊异乡,以“失乡音”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将视线投向远方:倦于游宦,更无赖可称;四壁萧然,疾病缠身。这些诗句都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登高所见所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生易逝的感慨;通过对自己在京城生活状况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无助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