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楼看,霜融素瓦,路近烟碛。弦索繁声渐发。镫帘动影似织。听一串、清歌珠历历。顿折荡、千结柔肠,问座中、谁是远行客。衫纻尽沾湿。恻恻。死生便分疏隔。
况嫠妇、空闺催机杼,悲甚遗孤泣。忽战场桴鼓,春雷飘疾。寸心万感,凭仗他、倾吐牢愁冤抑。年少事、风流云散,揗华发。壮志半蚀。遣情处、翻教恨更积。醉归去、独拥寒衾,漏碎滴。惊魂缥缈疑终拍。

【注释】

①三娘: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女子,分别为麻姑、西施、王母。她们都是传说中能织云锦的仙女。三娘教子,即麻姑教子。梁红玉:春秋时吴国将领伍子胥之女。伍子胥曾为楚平反,楚昭王要他到楚国去,他拒绝说“父兄坟墓在楚”,于是被昭王派去攻打楚国,最后壮烈牺牲。

②倚楼:靠在楼上。霜融:形容天气转晴。素瓦:青白色的屋瓦。

③弦索:琴瑟乐器的丝弦。繁声:声音繁杂。渐发:逐渐传来。镫:古时的一种照明用具,形似灯台。帘动影似织:指灯光照在帘幕上的影子像织成的网一样。

④清歌:清丽的歌声。珠历历: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好像一串珍珠滚动。

⑤顿折荡:意思是歌声使人的心情激动。千结柔肠:形容人的思绪纷繁曲折,难以理清。

⑥谁是远行客:谁是远在他乡作客的人。衫纻尽沾湿:衣服和头发都湿透了。衫,这里指衣服;纻(zú),一种麻布;沾湿,这里指湿透;

⑦恻恻:哀伤的样子。死生便分疏隔:人的命运就这样注定要分离。

⑧嫠妇:寡妇。空闺:指没有丈夫在家的女子。催机杼:催促织布机转动。

⑨悲甚遗孤泣:非常悲伤以至于流下了眼泪。遗孤,留下孤儿。

⑩忽战场桴鼓:忽然听到战鼓声响。桴鼓,泛指战鼓声。春雷飘疾:春天的雷声随风飘散。

⑪寸心万感:心中万分感慨。凭仗他、倾吐牢愁冤抑:靠着它,诉说心中的忧愁和委屈。

⑫年少事:年轻时的事。风流云散:像风中的云那样分散。揗(chuō)华发:用簪子梳理着白发。揗,梳。

⑬壮志半蚀:豪壮的志向已经消磨了大半。遣情处、翻教恨更积:在这里,情感的表达反而使仇恨更加深重。

⑭醉归去、独拥寒衾,漏碎滴:醉酒归家,独自抱着冰冷的被子,听着滴水的声音。

⑮惊魂缥缈疑终拍:惊慌的灵魂飘渺不定,好像听到了最后的拍击之声。

【赏析】
此词是作者晚年登楼观剧后的抒情之作,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离合之情的感慨以及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全词以观剧为主线,通过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和无尽哀思。

开头两句“浪淘沙·慢八仙桥青年会听歌,是日有生死恨搜孤救孤三娘教子梁红玉诸剧”,描写了一个热闹的场景,青年们在八仙桥青年会听歌,其中包含了各种戏剧元素,包括生死恨、搜孤救孤、三娘教子、梁红玉等。这些戏剧元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接下来的句子“倚楼看,霜融素瓦,路近烟碛”。这几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坐在楼上欣赏着外面的景色,看到了远处的道路和周围的环境,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弦索繁声渐发”一句,点明了主题——观看戏剧。这里的“弦索”指的是音乐乐器,与“繁声”相搭配,形容音乐声音的复杂和丰富,逐渐传出。而“渐发”则暗示了这种声音的持续和深入。

“镫帘动影似织”一句,描绘了舞台灯光下的影子如织布般密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而“似织”则形容这种光影效果如同编织一般,形象生动。

接下来的几句“听一串、清歌珠历历。顿折荡、千结柔肠,问座中、谁是远行客。衫纻尽沾湿。恻恻。死生便分疏隔。”则是描述观众们聆听着舞台上的清歌,感受着音乐带来的情感波动。他们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波动,仿佛千结的柔肠被触动,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悟。而“谁是远行客”则表达了观众们对于生活中离别和重逢的感慨。

接下来的“况嫠妇、空闺催机杼,悲甚遗孤泣”,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观众们的情感变化。对于那些寡妇来说,家中无人缝制衣物,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内心的悲伤。而“遗孤”则是指失去亲人的孩子,他们的哭声充满了痛苦和无助。

“忽战场桴鼓,春雷飘疾”两句,则是将观众们的情绪推向高潮。突然之间,战场上的鼓声传来,春雷般的声响让人感到震撼和不安。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动荡之中。

结尾的几句“寸心万感,凭仗他、倾吐牢愁冤抑。年少事、风流云散,揗华发”则是对整个观剧过程的总结和反思。观众们的心绪万千,无法言喻,只能借助音乐来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年轻时的事情已经如云烟般消散,留下的只是满头白发和无尽的回忆。

整首词通过观剧这一具体事件,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离合、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和无尽哀思。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和无常,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