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孤山山下路,归来忽梦湘妃。试拈丹笔扫横枝。直须红透骨,莫作淡胭脂。
一自东风催冻解,繁花照映清池。林逋旧句罢重题。深心如有托,吟借比红诗。
临江仙·写铁骨红一枝,并题
踏遍孤山山下路,归来忽梦湘妃。试拈丹笔扫横枝。直须红透骨,莫作淡胭脂。
一自东风催冻解,繁花照映清池。林逋旧句罢重题。深心如有托,吟借比红诗。
注释:
- 踏遍孤山山下路:走过孤山脚下的道路。孤山是杭州西湖中的一座小山,山上有著名的灵隐寺和飞来峰。
- 归来忽梦湘妃:突然梦见了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 试拈丹笔扫横枝:试着用红色的笔去涂抹横枝。丹笔即红色的毛笔。
- 直须红透骨,莫作淡胭脂:必须让这红色渗透到骨头里,不要只是涂在表面的颜色。
- 一自东风催冻解:自从春风解冻后。
- 繁花照映清池:盛开的花儿照映在清澈的水面上。
- 林逋旧句:借用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句。林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字君复,号和靖,浙江杭州人。他以擅长画梅著称,被誉为“梅妻鹤子”。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 深心如有托,吟借比红诗:内心深处如果有寄托,就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就像红诗一样。
赏析:
这首《临江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首句“踏遍孤山山下路,归来忽梦湘妃。”描述了诗人走过孤山脚下的路,然后回到家中,突然梦见了湘妃的情景。这里运用了梦境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幻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次句“试拈丹笔扫横枝。直须红透骨,莫作淡胭脂。”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用红色的笔描绘横枝,强调了红色的重要性。这里的“直须红透骨”形容红色深入骨髓,而“莫作淡胭脂”则暗示了不要过于浅薄或浮夸。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三句“一自东风催冻解,繁花照映清池。”则转向了春天的气候变化和景物的描绘。春风解冻后,万物复苏,花朵绽放,美景令人陶醉。诗人通过对清池和繁花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林逋旧句罢重题。深心如有托,吟借比红诗。”则是对前文主题的升华和延伸。诗人以林逋的诗句为引,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寄托。这里的“深心如有托”意味着诗人内心深处有所寄托,而“吟借比红诗”则暗示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两句诗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深度。
这首《临江仙》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