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波一顷。曾照惊鸿影。谁道银河天上近。不似红墙太迥。
重来欲问桃根。流水无情送春。惆怅个侬何处,半弯眉月黄昏。

【注释】:

  1. 春波一顷(yǐng):春波荡漾,水面宽广。
  2. 曾照惊鸿影:曾经照见过雁鸟掠过水面的影子。惊鸿:惊起的飞鸟。
  3. 银河天上近:银河在天空中显得非常近。
  4. 不似红墙太迥(jiǒng):不像红墙高耸入云。迥:高远。
  5. 重来欲问桃根:再次来到此地想要询问桃根。桃根是《桃花源记》中的地名,此处借代桃根渡口。
  6. 流水无情送春(sòng chūn):流水无情地送走了春天。
  7. 惆怅个侬何处(chàng zhuó gē nóng bù duō cì):我惆怅的不知道身在何处(“个侬”即“吾”,指自己)。
  8. 半弯眉月黄昏(bàn wān méi yuè xī wān):半弯的眉毛映着傍晚的月亮。半弯:弯月,指月亮的一半。
    【赏析】:
    此词以写情见长,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全词语言优美,富有情趣,是一首婉约派词作。
    上片写春日里,作者在桃源渡口徘徊、寻觅的情景。“春波”两句,先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春日里的景色——春日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宽阔得可以照见一只飞过的雁鸟,而远处银河也显得非常近。“谁道”三句则从听觉的角度描写,说谁能知道银河离天上如此之近?这银河,就像天上的一条河一样。“不似”、“不似”两处反复叠唱,增强了语气,表现了作者对于银河的赞美之情。“红墙”两句,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桃源渡口的美景。“重来欲问”一句,表明作者对桃源渡口的怀念之情。他想要再回去一次,去问问那个叫做桃根的人。“流水无情”一句,又转入对现实的感慨。流水无情地送走了春天,而人却无法留住时光。
    下片写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惆怅个侬何处”一句,表明作者因无法实现爱情理想而感到惆怅和无奈。而“惆怅个侬何处”一句中的“个侬”,又是指作者自己。“半弯眉月黄昏”,则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黄昏时分,月光如弓,半弯着挂在天边,而作者正独自一人站在那桃源渡口,望着那美丽的月亮。这两句既是对现实景象的描绘,又寓含了作者对于爱情的向往之情。
    全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