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榛造幽微,转侧信险绝。
天风振衣袂,阴涧依冰雪。
苔生佛堂下,净影映眉睫。
山僧归无期,晨夕梵呗缺。
吁嗟末法法,象教殊未灭。
何人开溟蒙,特具广长舌。
【注释】
游香岩寺:游览香岩寺。游,游览;游赏。
披榛造幽微,转侧信险绝:在密林深处,曲折穿行着,觉得非常危险。
天风振衣袂:一阵狂风把衣衫吹得飘舞起来。
阴涧依冰雪:山涧阴暗处结满了冰霜。
苔生佛堂下,净影映眉睫:苔藓长满了佛殿的台阶,佛堂里清净的影子映在人的眉间。
山僧归无期,晨夕梵呗缺:山上的僧人归去没有期限,早晚的诵经声也时常中断。
吁嗟末法法,象教殊未灭:唉呀,这末法时代佛法已衰败了,像佛教这样的教义还没有完全灭绝。
何人开溟蒙:是谁开辟了天地万物?
特具广长舌:特别具有广大无边的舌头。比喻善于言辞,口才好、能言善辩的人。
【赏析】
此为咏古抒怀之作,是一首描写诗人游览香岩寺时所见所感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佛法无常、末法时代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风格沉郁苍凉。
开头两句写诗人进入山林,沿着崎岖小道前进,感到十分危险。“披榛”二字,说明诗人是在密林中穿行,所以树木丛生。“幽微”,指幽深隐蔽的地方。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
第三句写山势之险恶。风吹动衣袖,衣袂飘舞;涧水冰凉刺骨。“天风”指山间的风,“阴涧”指阴暗的山涧。这两句既点出“幽微”,又突出了环境的险恶。
接着四句写山景。山中寒冷,但有苔藓生长;佛殿的台阶下,雪白一片;佛堂里的光亮与人影相映,显得格外明亮。这几句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最后两句写僧人。“山僧”即住在山中的僧人,“归无期”即不知何时归去。“晨夕”是早晚的意思。“梵呗”是佛教徒念经时的赞歌,这里借指僧侣们早晚诵读经文的声音。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因世事变迁而引起的感慨之情。
末二句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末法时期的忧虑,并指出佛教的教义并没有彻底消亡。“何人”是何人,指什么人,“开溟蒙”即开辟天地万物。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末法时期的看法,认为佛教的教义并未彻底消亡。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全诗通过对香岩寺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佛法无常、末法时代的感慨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