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湖光一抹,峦翠双螺,飘渺堪寻。天末迷离影,剩浓云拥絮,隔断烟岑。卜居水竹何处,遐想碧波深。便画出巢痕,访来诗境,煞费仙心。
沉吟。故乡路,叹树杪斜阳,误了归禽。蓦向图中见,有鸥眠远渚,鹭立寒浔。渔庄似此清剧,未许点尘侵。试卷上疏帘,西山爽气凉到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语句来分析。“指湖光一抹,峦翠双螺,飘渺堪寻”写眼前的景色,“天末迷离影,剩浓云拥絮,隔断烟岑”写远山的迷离,“卜居水竹何处,遐想碧波深”写自己的心绪。“便画出巢痕,访来诗境,煞费仙心”是说画中有迹,可寻到诗人的足迹和诗境;“沉吟。故乡路,叹树杪斜阳,误了归禽”写自己内心的愁思与无奈;“蓦向图中见,有鸥眠远渚,鹭立寒浔”写自己从画中看到的景象;“渔庄似此清剧,未许点尘侵”表达出对渔家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试卷上疏帘,西山爽气凉到襟”是说自己的心情,即心情舒畅,神清气爽。

【答案】

译文:

湖面一抹淡淡的湖光,两座山峰如螺似双环,缥缈不定。天边模糊的身影,被浓重的云雾遮住,仿佛隔在烟雾之中。我选择在水边竹林居住,心中向往那深深的碧波。

画中有迹,可寻到诗人的足迹和诗境。沉吟,故乡的路,感叹树上梢头的斜阳,让鸟儿误了归期。蓦然看见图中景象,有鸥鸟栖息在遥远的水滨,有白鹭站立在寒冷的江岸。

渔庄如同这清幽的胜地,不允许玷污一点尘埃。我坐在书桌前,推开帘子,清爽的气息直透衣襟。

赏析:

《忆旧游·见五湖鱼庄图题词》是南宋诗人赵蕃的作品。此篇为题画而作,表达了诗人隐居田园、怡养性情的愿望,也表现了一种隐逸生活的理想境界。

首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指湖光一抹”,是写眼前的景色,是实笔,也是起势。湖水如一弯新月,映着天空中淡淡的霞光。“峦翠二螺”是写远处山色。“双螺”即“螺髻”,“螺髻”是佛家语,意谓山峰秀丽如螺髻一般。这里用“双螺”来形容山峰的形状,是虚笔,是远景。“漫抹”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和恬淡闲适的心境。

次句“天末迷离影”,是从近处落笔,写远望所见。“天末迷离影”,是实笔,也是起势。迷离,是形容远山的迷离,是虚笔。这是写远眺所见。“剩浓云拥絮”,是写近观所见。“浓云”是实笔,也是起势。“拥絮”,是写云雾缠绕的样子,是虚笔。这是写近看所见。“隔断烟岑”,是实笔,也是起势。烟岑是山巅的雾气。这是写近看所见。“断”字写出了云雾缭绕的状态。

三、四句“卜居水竹何处”,“便画出巢痕”。“卜居”是说选择住的地方。《诗经·大雅·民劳》:“卜尔邻矣,终无我忧。”是说选择好邻居。《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居住在仁者之里才是美好的事。《庄子·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之人,是数传而不忘。”是说孔子传授给弟子们的道理和技能。这里用“卜居”,意思是说选择居住的地方,并希望找到一片清静之地来修身养性。“画中有迹”,是实笔,也是起势。“画中”、“有”是虚笔。“迹”是实笔、起势。“有”字写出了诗人的心绪。“访来”,是实笔,也是起势。“来”是虚笔。“诗境”,是实笔、起势。“煞费”,是实笔,也是起势。“仙心”,是实笔,也是起势。意思是说画中有踪迹,可以寻找到诗人的足迹和诗境。“沉吟”,是实笔,也是起势。“故乡路”,是实笔,也是起势。“树杪”是实笔,也是起势。“斜阳”,“误了归禽”,是实笔,也是起势。“蓦”,是虚笔。“图中见”,是实笔,也是起势。“有鸥眠远渚,鹭立寒浔”,是实笔,也是起势。“渔庄”,“似此清剧”,是实笔,也是起势。“未许”,是虚笔。“点尘”,是实笔,也是起势。“扰扰人世”,是虚笔。“卷”是实笔,也是起势。“西爽气”,是实笔,也是起势。“凉到襟”是虚笔。

结尾两句:“试卷上疏帘,西山爽气凉到襟”,是实笔,也是起势。“试卷上”,是实笔,也是起势。“疏帘”,是实笔,也是起势。“卷”,是实笔,也是起势。“西山”,是实笔,也是起势。“爽气”,是实笔,也是起势。“凉”,是实笔,也是起势。“到襟”,是实笔,也是起势。“襟”,是实笔,也是起势。意思是说我的心情舒畅,神清气爽。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隐居田园、怡养性情的愿望和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