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铃夜语诃林黑。送芳尘,雨连陌。断鹭稀芦共头白。动横塘词客。
相思泪点黄金滴。怕园英,为无色。鸣籁空山静时觅。罢洒风邻笛。

【解析】

本词为咏叹秋景之作。上片写秋夜的景色。“霜铃”句,点明时间是深秋;“送芳尘”,化用杜牧《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句意,指秋天的夜晚,人们乘凉消暑、赏月赋诗之情景。“雨连陌”三句,描绘了一幅秋雨蒙蒙、行人稀少的景象。“断鹭稀芦共头白”两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了“送芳尘”一句中的“秋色”意象,又照应了“动横塘词客”中的“词客”意象。“横塘”即横塘浦,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相传是吴王夫差筑塘于水滨以阻越兵的地方。词人在这里借指词人自己所在地的西湖。“动横塘词客”一句,描写了作者在湖上听到词人在船上吟咏的情景。

下片写词人的相思情思。“相思泪”三句,运用典故,化用了李商隐《马嵬》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及刘禹锡《踏歌词》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句意。“怕园英,为无色”二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了前文中的“雨连陌”,又照应了后文中的“鸣籁空山静时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恐怕园中那些菊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鲜艳颜色,只能任凭它们在寂静的山林中悄然凋谢。“鸣籁”句,借用晋代王徽之(字季重)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心情。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载:王徽之有一次去拜访大司马桓温,途中经过一家门前,看到院子里种有一株青松树,就问门主人是否喜欢,主人回答说:“吾家故有此树,将如君何?”王徽之听后便说:“明日欲诣尊府,方致此佳木。”第二天,王徽之来到大司马府,看到门前的青松树依旧,不禁感慨万分地说:“昨日与门生说至此树,今复见之,于是为之改观。”王徽之对这棵青松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恐怕这株竹子也像那株青松一样,因为得不到赏识而默默无闻了。“罢洒风邻笛”一句,意思是说自己终于可以安静地欣赏起清风和邻家的笛声来了。这两句既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抒发,也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秋夜景色的小令。全词以“滴滴金”为题,从不同角度着笔,刻画出深秋时节的景物特色,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感受。

上片主要写秋夜景色的幽美。首句“霜铃夜语诃林黑”,是说寒夜里传来了秋日里清脆的铃声。次句“送芳尘,雨连陌”,写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之际,秋叶纷纷飘落。末句“断鹭稀芦共头白”,写秋日黄昏时分,残雁孤鹜归巢,芦苇丛中露出点点白发。这三句都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绘深秋景象。

中间三句,则是从视觉角度来描绘深秋景象。“动横塘词客”,是说在秋夜的横塘之上,词客们正饮酒赋诗。“相思泪点黄金滴”,写词人们思念远方的人,不觉泪滴如同黄金一般沉重。最后一句“怕园英,为无色”,写秋菊虽然盛开,却已失去往日的美丽。以上几句,是写词人自己在秋夜的所思所感。

下片写词人自己的相思之情。前半阕,先写词人因寂寞而生愁闷之感,然后才写到他思念远方的人。“怕园英,为无色”一句,是化用李商隐《马嵬》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及刘禹锡《踏歌词》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诗句,写出词人因寂寞而生愁闷之感。

后半阕,先写词人自己思念远行的人,然后又想到对方也会想念自己。“鸣籁空山静时觅”,是说词人独自在空寂的山野间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自己身边,两人相互思念、相互慰藉。

这首小令通过描写秋夜景物,表达了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