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汝青衫,奚不去、白杨荒漠。叹是处、病兰不笑,瘦琴空削。邺酒红来心久死,越娘紫去怀长恶。猛耳酣追忆玉笺河,惊流落。
东箫屐,西纨芍。北金谷,南铜雀。只词流骚艳,供伊谈噱。百不怜人游猎赋,一生误我灵光作。向要离塳上一呼余,余曰诺。
【注释】
咄汝青衫:呵叱你,你这个穿青色官服的人。奚不去:为什么不去呢?白杨荒漠:指荒凉的边塞之地。邺酒红来心久死,越娘紫去怀长恶:邺城美酒,饮后使人心如死灰;越地美人,一别之后,心中总是怨恨不散。猛耳酣追忆玉笺河,惊流落:醉时还在追忆当年与佳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东箫屐:东晋王导曾用竹制的鞋子。西纨芍:西晋羊昙曾以芍药为衣。北金谷,南铜雀:北是邺城,南是建邺。金谷是西晋石崇家花园,铜雀台是曹操的行宫。词流骚艳:指《离骚》。供伊谈噱:用来取乐。百不怜人游猎赋:指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等篇。一生误我灵光作:指谢朓的《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等诗。要离塳上一呼余,余曰诺:战国时期,要离为了报答知己,刺杀庆忌。后来人们就用“要离塳上”比喻有仇必报,或为知己而冒险赴义。
【赏析】
此词写一位士子在国事日非、朝纲废弛之际,仍不忘济世救民,却反遭诽谤陷害之痛。全词情调悲愤激切,慷慨苍凉,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起首两句点明主题。作者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但朝廷却置之不理,以致国势日非,百姓遭殃。因此,作者不禁发出感慨。“叹”,感叹之意。“病兰不笑”,“瘦琴空削”,都是比喻自己的处境。“病兰不笑”,典出屈原《离骚》,原句是“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这里的兰,是指楚国贤才屈原。“病”,即被贬谪的意思。“瘦琴”,即瘦弱的琴,这里代指自己的遭遇。《文选·潘岳<藉田赋>》注引《琴操》说:“司马相如居蜀,贫愁不得禄,乃徒宅于严君平所庐之侧,作《凤求凰》以自托。”这里借指自己的不幸遭遇。“河”字,指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流落”,漂泊不定,无所依托。这两句说自己因政治上的失误而受到打击,被贬谪到边疆,身处异地,孤独无依。
以下三句是说当时的政治环境。“东箫屐”、“西纨芍”,都是古代名士的典故。“东箫屐”,指的是东晋王导。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曾辅佐过许多皇帝,位高权重,但他为人正直,从不贪污腐败。他曾用竹制的鞋子代替丝履(鞋)以示清廉。“西纨芍”,指的是晋代羊昙。羊昙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门生,才华出众,为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有一次,他和友人谢安一起赏花,看到一株白色的牡丹,就脱下身上的紫色衣服去观赏。谢安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辈处天地之间,本当随时代潮流而动,何必拘泥于形式呢!”这里借指当时一些名士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北金谷,南铜雀”,都是古代名胜。金谷是西晋石崇家花园,铜雀台是曹操的行宫。作者在这里借指当时的统治者们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不顾国事,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只词流骚艳”,指当时的文人墨客大都吟咏风月、山水之类的作品,很少像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作品。“骚艳”,指艳丽的诗词歌赋。“供伊谈噱”,意思是说这些作品只能供那些无聊的达官贵人取乐。“谈噱”,是谈笑娱乐的意思。“百不怜人游猎赋”,意思是说这些达官贵人连一个真心为国家分忧解难的人也不怜惜,只知道整天玩乐打猎。“灵光作”,即灵光消失,这里指国家的前途没有希望了。“向要离塳上一呼余,余曰诺”,这是引用春秋时期吴国勇士要离的故事。要离为报知遇之恩,刺杀了吴王僚。作者借这个故事表示自己虽然受到迫害,但仍然会为正义事业奋不顾身。
最后两句是说自己虽受排挤、诽谤,但仍不忘济世安民的理想。“灵光作”,指国家的前途没有希望了;“灵光”一词,语出《庄子.逍遥游》,原意指日月星辰的光芒,这里引申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两句是全词的结穴之笔,表明作者虽然遭受迫害,仍矢志不渝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全词通过对个人不幸经历的叙述,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自己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念,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