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帘幕霏霏雾,蒙蒙细雨连朝暮。终日掩柴扉,燕儿犹未归。
栏边花事了,谁惜春光老。明月几时来,湿云吹不开。

《菩萨蛮·其一》是温庭筠的作品,创作于晚唐时期。这首词描绘了深秋的景象以及自然的变化,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下面是逐句释义及注释:

  1. 沉沉帘幕霏霏雾
  • 深沉的帘幕:形容室内环境阴暗,窗帘厚重,使得光线难以穿透。这种景象往往给人一种静谧、幽暗的感觉,可能是在暗示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状态或心境。
  • 霏霏雾:细雨纷纷,如雾似烟,朦胧而迷蒙。这样的天气常常给人以清新而又略带忧愁的印象,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淡淡愁绪或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1. 蒙蒙细雨连朝暮
  • 蒙蒙细雨:指细密而轻柔的雨水,给人以连绵不绝的感觉。这种雨通常给人一种静谧、柔和的印象,可能是在营造一种宁静而忧郁的氛围。
  • 连朝暮:指连绵的雨势从早到晚不间断。这样的描述不仅增强了气氛的沉重感,还可能暗示了一种持久的情感体验,如对失去的怀念或对孤独的感知。
  1. 终日掩柴扉
  • 终日:一整天,表示时间之长。这里表达了诗人持续的闭门不出或闭门沉思的行为。这可能是由于某种情绪或事件的影响,导致诗人选择与世隔绝,独自面对内心的困境。
  • 掩柴扉:用柴门遮掩,是一种传统的家居防御方式。这个动作可能象征着保护或封闭自己,避免外界干扰,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不良影响,体现了诗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或行为。
  1. 燕儿犹未归
  • 燕儿:常用来象征春天的使者,也代表温馨与希望。燕子的归来预示着温暖与生机,但此处却表示它们仍未返回,这可能是因为春日已逝或诗人心中仍被冬寒所困。
  • 犹未归: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结束或希望落空的遗憾和无奈。这里的“犹未”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给诗人带来的影响,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1. 栏边花事了
  • 栏边花事:意指栏杆旁的花已经凋谢或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这里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美好事物无法持久的特性。花事的结束可能意味着诗人生活中的某个重要阶段的结束,或者是对过去的某种美好记忆的告别。
  • :表示事情已经结束或完成。这里的“了”强调了花事的终结和消逝,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
  1. 谁惜春光老
  • :提问的对象,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其他人。这里的“谁”可能是诗人自问自答,表达出一种对春光易逝的感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春光老:春天的光华逐渐消逝。这里的“老”强调了时间对春光的消耗和对美好事物的无情剥夺,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
  1. 明月几时来
  • 明月:明亮的月光,通常象征着清冷、明亮和希望。在这里,明月可能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也可能是用来反衬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寂寞。
  • 几时来:询问月亮何时会降临。这里的“几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渴望,同时也可能暗示了一种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变化的焦虑。
  1. 湿云吹不开
  • 湿云:湿润的云层,可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这里的“湿”强调了云层的潮湿和不稳定,可能是在暗示诗人心情的沉重和压抑。
  • 吹不开:表示尽管努力尝试或呼唤,也无法使云散开。这里的“吹不开”表达了诗人对阻碍其前进的困难的无奈和挫败感,同时也可能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无助。

《菩萨蛮·其一》通过描绘一幅深秋景象和自然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年华易逝、对友情的怀念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性。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文人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