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敛层霄,鸠鸣屋角,朝来又做轻阴。雨雨风风,搅将花信无凭。东风整日无聊赖,蹴残红、点缀空林。恁消它、燕掠莺捎,愁损花魂。
楼台静锁沉沉院,任湘云低押,怕说登临。容易斜阳,匆匆梦影难寻。不堪更睹萦帘絮,扬晴丝、欲挽残春。最关情、展尽丁香,不展蕉心。
【注释】:
- 高阳台:词牌名。又名“高秋赋”。双调,六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 云敛层霄:天空中乌云密布,遮蔽了层层云彩。
- 鸠鸣屋角:鸟儿在房屋的角落鸣叫。
- 朝来又做轻阴:早晨时分又有细雨飘下。
- 花信无凭:指春天到来的消息无法证实。
- 东风整日无聊赖:春风整天吹得无聊而空虚。
- 蹴残红:踩落花瓣。
- 恁消它(nǐ qì)燕掠莺捎:你让它(柳絮)像燕子和黄莺那样飘舞。
- 湘云低押(xiāng yún dī yā):形容湘妃竹帘下垂的样子。
- 怕说登临:担心登上高楼眺望。
- 容易斜阳:容易见到夕阳西下的景象。
- 萦帘絮:飘绕在帘子上的柳絮。
- 扬晴丝:飘荡的柳絮。
- 展尽丁香:把丁香花全部展开。
- 不展蕉心:不展开芭蕉叶片。
【赏析一】:
这是一首咏物词,写春光难驻。上阕描写暮春时节的景色及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首句写天象,点明季节;次句写鸟声,衬托气氛;后两句写天气变化,暗示时令已入暮春。过片二句用典,写春光之短促。“楼台”句写景。“任湘云”句写人的闲愁。“最关情”三句写对春天美好事物的眷恋。下阕写风物的变化。“最关情”三句是写眼前景物的变化。“最关情”三句,写春末夏初的景象,以丁香未开与芭蕉叶展形成鲜明的对照,写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结句写柳絮随风飘扬,寄托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全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易逝、青春难留的哀怨之情。
【赏析二】:
《高阳台·送徐淑真》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所作。该词借咏物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易逝、青春难留的哀怨之情,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
此词上阕写暮春之景,渲染氛围。开篇二句即勾勒出一幅暮春图景:乌云密布,遮蔽了层霄,鸠鸣于屋角。这两句不仅交代了季节特征——暮春,还烘染出一种凄迷、萧瑟的气氛。“朝来又做轻阴”,说明天气多变,刚有一丝阳光,转眼间又是细雨如烟。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天气的无常,又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接下来“东风”三句进一步描绘这种孤寂感。东风本应带来温暖和生机,可是它整天无精打采地吹着,使花朵凋零,连残春都难以留住。这几句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了它们情感,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和怅惘,同时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下阕则转而从人的角度来刻画暮春之景。“楼台”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阕的自然景物描写,又将笔触转向人的内心世界。湘妃竹帘垂下的样子,仿佛是在诉说着她的心事;她担心自己会登上高楼去眺望这美丽的风景。“容易斜阳”、“匆匆梦影”等词语,更增添了一种惆怅和迷茫之感。结尾处“不堪更睹萦帘絮”一句,将视线引向了飘荡在空中的柳絮,而“扬晴丝欲挽残春”一句则把视角引向了飘荡在风中的柳絮。这样,柳絮的形象就由静态变为了动态,由实境变为了虚景,为词作增添了一种空灵、虚幻的色彩。最后一句“最关情”三句则直接抒情,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这里,“丁香”既是春天的象征,又是爱情的象征。词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丁香这一意象,既表达了自己对逝去青春的怀念之情,又寄寓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词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其次,词人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之中。最后,词人也善于运用典故来增添词作的文化底蕴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