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词源、六飞南渡,诸家全斗才思。丛山漠漠青如昨,独觉流光惊驶。秋到矣。趁十幅蒲帆,错绣层层水。唐公瓢里。见炳烛裁诗,题蕉纫碧,累月共仙袂。
劳相念,麋鹿何须爵里。太仓刚剩稊米。鼎钟无处堪容我,聊逐沙鸥眠起。凄恻事。问故国、交朋雨散谁同醉。浮踪远寄。倩山作纶巾,江为罗带,牢把客愁系。

摸鱼儿·叠前韵答吴宝崖见怀

词牌:摸鱼儿

体裁:小令

作者:张炎 (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又号东篱、玉遗生、慈明道人、张紫阳、朱石夫(一说作瞿孝锡)、绛雪老人、灵晖老人,别署玉田生、翠屏山客,南宋遗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亡,以遗民自居,家于江南,曾从贾似道仕至两淮制置使。后因不肯奉诏,被劾罢归,卒于家中,著有《山中白云词》等。

作品原文:

溯词源、六飞南渡,诸家全斗才思。丛山漠漠青如昨,独觉流光惊驶。秋到矣。趁十幅蒲帆,错绣层层水。唐公瓢里。见炳烛裁诗,题蕉纫碧,累月共仙袂。

劳相念,麋鹿何须爵里。太仓刚剩稊米。鼎钟无处堪容我,聊逐沙鸥眠起。凄恻事。问故国、交朋雨散谁同醉。浮踪远寄。倩山作纶巾,江为罗带,牢把客愁系。

注释:

  • 溯词源:追溯诗词的起源。
  • 六飞南渡:六位君王南迁。
  • 诸家:指当时众多的文学家。
  • 丛山:密集的山脉。
  • 唐公瓢里:比喻诗人像李白一样豪放不羁。
  • 炳烛裁诗:用蜡烛照明写诗。
  • 题蕉纫碧:在绿竹上刻字或在竹子上缝制衣物,形容勤奋学习。
  • 鼎钟: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比喻官位。
  • 太仓:古代储粮的地方,这里借代国家仓库。
  • 鼎钟无处堪容我:没有地方可以容纳下我,意即无处容身。
  • 沙鸥:水鸟名,此处比喻隐居的人。
  • 浮踪远寄:漂泊的踪迹遥远地寄寓着。
  • 山作纶巾:把山峰当作头巾。
  • 江为罗带:把江水当作腰带。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咏史词,通过追忆南宋初年的词人姜夔和词坛前辈张炎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思考。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深沉而真挚。
    首句“溯词源、六飞南渡,诸家全斗才思”,开篇便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词人的感慨之情。南渡是指南宋时期,词人感叹词人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历史却还在继续。接着,词人以“丛山”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词人的豪放之志。
    接下来的句子“劳相念,麋鹿何须爵里”,则转入了词人的思考,他感叹自己身处乱世,无法像古人那样逍遥自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词人进一步展开了自己的思考:“太仓刚剩稊米,鼎钟无处堪容我,聊逐沙鸥眠起”。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自己的处境的无奈和感慨。他觉得自己就像一粒粟米般渺小,而国家却如同一个庞大的鼎钟一般沉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隐居山林,过着闲适的生活。
    最后两句“浮踪远寄,倩山作纶巾,江为罗带,牢把客愁系”,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词人将自己比作一个游子,漂泊不定,无家可归。他希望自己能像高山一样坚韧独立,将忧愁牢牢地系在心中,不被外界所动摇。
    整首词以咏史为主,通过追忆历史上的词人和前辈词人,表达了词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之情。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深沉而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词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