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幽,茅屋小。今古丹青,举似吴兴少。蜀客移家浮玉峭。供养烟云,挥手红尘早。
片帆轻,岚翠袅。宛委词人,携得江山到。懒瓒风流浑未杳。几幅溟蒙,过眼匡庐晓。
【注释】
石林幽,石头林中很幽静;茅屋小,茅屋简陋。今古丹青:指画中的山水。举似吴兴少:意思是说画中的景物像吴兴的美景那样多。蜀客:四川的客人。移家:搬家。浮玉峭:在玉峭(地名,今属四川省眉山市)居住。供养:供奉。烟云,指山间云雾。挥手红尘早:意谓一挥衣袖,就远离了尘世的纷扰。沧:水深碧的样子。宛委词人,即指屈复、朱彝尊等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宛委先生集》,其中《江赋》是屈复所作。携得江山到:携带着山河到吴兴。懒瓒风流浑未杳:意为说吴兴的风土人情还没有完全消失。懒瓒:指懒瓒道人,即朱彝尊的朋友。几幅:数幅,几张。溟蒙:雾气迷蒙。匡庐:庐山,又称匡山,在今江西省星子县西南。
【赏析】
此词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当时作者正在家乡,为友人屈复等送行至江西玉峭,故题作《赠屈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以写景起,以抒情结,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石林幽”三句总括了玉峭一带的景色,点出了送别的地点,为下文描写具体景物作了铺垫。“今古丹青”二句承上启下,说明这里风景如画,是名胜古迹。“蜀客”两句由远而近写自己与屈复的相识经过。作者与屈复都是浙江人,屈复曾到过玉峭,并在这里居住。屈复与作者交往密切,两人志同道合。“浮玉峭”三句写屈复在玉峭的居住生活和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屈复喜欢在山中游玩,并且把那里的美景描绘下来,供人们欣赏。“片帆轻”三句写屈复离去时的情景。他乘着一条船,带着几幅山水画,告别玉峭而去。“宛委词人”,指屈复等人。他们善于咏叹自然景物,他们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懒瓒风流”二句写屈复离开以后,吴兴的风俗人情逐渐消失,但作者仍怀念这位友人的人品和风度。
“石林幽”三句总括了玉峭一带的景色,点出了送别的地点,为下文描写具体景物作了铺垫。“今古丹青”二句承上启下,说明这里风景如画,是名胜古迹。“蜀客”两句由远而近写自己与屈复的相识经过。作者与屈复都是浙江人,屈复曾到过玉峭,并在这里居住。屈复与作者交往密切,两人志同道合。“浮玉峭”三句写屈复在玉峭的居住生活和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屈复喜欢在山中游玩,并且把那里的美景描绘下来,供人们欣赏。“片帆轻”三句写屈复离去时的情景。他乘着一条船,带着几幅山水画,告别玉峭而去。“宛委词人”指屈复等人。他们善于咏叹自然景物,他们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懒瓒风流”二句写屈复离开以后,吴兴的风俗人情逐渐消失,但作者仍怀念这位友人的人品和风度。
“片帆轻”三句写屈复离去时的情景。他乘着一条船,带着几幅山水画,告别玉峭而去。“宛委词人”指屈复等人。他们善于咏叹自然景物,他们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懒瓒风流”二句写屈复离开以后,吴兴的风俗人情逐渐消失,但作者仍怀念这位友人的人品和风度。
“几幅”二句紧承上文。“几幅”即指屈复带去的那些山水画卷。“溟蒙”指烟雾迷漫的景象。“匡庐晓”指庐山早晨的景色。这四句写屈复走后,玉峭的山川景物依然如旧,作者仍然怀念这位友人的人品和风度。
全词以写景起,以抒情结,结构谨严,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