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年、重阳观海,九层阁上杯明。挽天梯轳转,俨平揖上诗城。强半中原诸老,便樽前忘老,也不胜情。况茫茫,对忆击缶换鹅人。问纵酒、孰为步兵。
三清。不梦如醒,诗胆力与天平。得周公瑾笔,姚公绶画,诗案留评。尽教紫萸觞遍,忍潜酹宋稽陵。旧乌纱、不从风落,为风拘管,归去休戴多星。迟又露零。

紫萸香慢 · 己巳九日,华安九层楼登高宴集,用元人姚江村韵,酬主人周梦坡、姚虞琴,兼呈座客

共三年、重阳观海,九层阁上杯明。挽天梯轳转,俨平揖上诗城。强半中原诸老,便樽前忘老,也不胜情。况茫茫,对忆击缶换鹅人。问纵酒、孰为步兵。

三清。不梦如醒,诗胆力与天平。得周公瑾笔,姚公绶画,诗案留评。尽教紫萸觞遍,忍潜酹宋稽陵。旧乌纱、不从风落,为风拘管,归去休戴多星。迟又露零。

注释:

  1. 共三年、重阳:三年之后,又到了重阳节。
  2. 九层阁上杯明:在九层阁上酒杯明亮。
  3. 挽天梯:比喻自己如天梯般上升。
  4. 诗城:指诗歌创作的殿堂。
  5. 中原诸老:指中原地区的老人。
  6. 三清: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由“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所化生。
  7. 不梦如醒:如同清醒的人一样没有做梦。
  8. 诗胆:即诗人的胆魄。
  9. 周公瑾:指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
  10. 姚公绶:指唐代诗人姚崇。
  11. 紫萸觞:指秋天时人们饮用的酒。
  12. 宋稽陵:指宋朝的皇陵。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陈著的一首作品,作于己巳年(1179)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时。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创作了这首《紫萸香慢》词。全词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词的开头两句“共三年、重阳观海,九层阁上杯明”,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那天登上九层阁的情景。这里的“观海”指的是观赏大海,而“九层阁”则是指高耸入云的建筑。在这里,作者通过观察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词人转而描绘了中原地区老人的风采。“强半中原诸老,便樽前忘老,也不胜情。”这句话中的“中原诸老”指的是中原地区的老人,他们虽然已经年纪不小,但是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忘却了年纪的困扰,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体现了作者对于老年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词人还提到了自己对于饮酒的看法。“况茫茫,对忆击缶换鹅人。”这里的“茫茫”表示迷茫和困惑,而“击缶换鹅人”则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作者回忆起曾经与仙人一起击缶、换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在饮酒时的陶醉和忘我境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词人转向对周公和姚公的赞美。“问纵酒、孰为步兵。”“孰为步兵”是指谁才是真正的诗人,这里的“步兵”原本指的是一个古代的姓氏,后来被用来比喻诗人。作者询问在这个世上谁能称得上真正的诗人,表达了对于诗歌创作的敬仰和追求。

整首词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色、中原地区老人的生活以及对饮酒的陶醉等场景,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