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蜡半销残焰短。欹枕钗横云鬓乱。好天良月尽伤心,纱窗暖。金樽满。何事狂夫音信断。
低语前欢频转面。却怕良宵重梦见。玉炉空袅寂寥香,珠帘卷。芳草远。旧恨年年秋不管。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

①“红蜡半销残焰短”:蜡烛已经燃到一半,火焰已烧得只剩下一小段儿了。“红蜡”指蜡烛。“半销”指燃到一半。“残焰短”,意谓烛光暗淡,余辉已尽,说明夜深人静,主人公独处一室。“欹枕”“钗横云鬓乱”,描绘出主人公孤眠不寐的神态和凌乱的发髻。“欹枕”,倾斜着枕头。“钗”,古时妇女的一种头饰。“云鬓乱”,意谓头发散乱如云。“云鬓”,形容女子的头发美而长,像天上的朵朵彩云一样。“乱”,指头发散开的样子。“好天良月尽伤心”,意谓美好的天气与明亮的月亮都令人伤怀。“好天”,美好的日子;“良月”,美好的月色;“尽伤心”,都令人伤心。“纱窗暖”:“纱窗”指有纱质窗格的窗户。“暖”,温馨、温暖。“金樽满”,酒杯盈满。“玉樽”、“金樽”都是古代盛酒的器物。“满”,充满。“何事狂夫音信断”,意谓为何狂夫(指丈夫)音信断绝,杳无音讯。“狂夫”,这里代指丈夫。“何事”,什么缘故。“断”,断绝。“前欢”,过去快乐的时光。“频转面”,不停地转动脸面向侧。“转面”,转身面对侧卧。“却怕良宵重梦见”,“却怕”,害怕、担心。“重”,再次。“良宵”,美好的夜晚。“重”,重复、再次。“梦”,梦中相见。“旧恨年年秋不管”,意谓旧恨年年岁岁在心头萦绕,但到了秋季又好像被风吹散一样,不再牵挂。“秋管”,即秋风,秋天的风声。

赏析:

此词写闺情,以抒情为主,兼寓议论。上片写闺怨,下片写愁恨。全词以抒情为主,兼寓议论。

词的上片写闺中寂寞之状。起句点明季节为深秋,时间是夜深,地点是室内。“红蜡半销残焰短”,点出室内环境,暗示女主人公独坐于灯下,孤寂难耐;“欹枕”二句写女主人公的愁态,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斜靠在枕头上,头插着钗,头发散乱如云。“红蜡半销残焰短”,意谓蜡烛已经燃到一半,火焰已烧得只剩下一小段儿了。“半销”指燃到一半。“残焰短”,意谓烛光暗淡,余辉已尽,说明夜深人静,主人公独处一室。“欹枕”指倾斜着头靠枕。“钗”,古时妇女的一种头饰。“云鬓乱”,意谓头发散乱如云。“云鬓”,形容女子的头发美而长,像天上的朵朵彩云一样。“乱”,指头发散开的样子。“好天良月尽伤心”,意谓美好的天气与明亮的月亮都令人伤怀。“好天”,美好的日子;“良月”,美好的月色;“尽伤心”,都令人伤心。“低语前欢频转面,却怕良宵重梦见。”两句写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愁苦无聊之际,想起往昔欢乐时光,不禁低语呢喃,频频转过脸来。然而,又怕今夜再能见到丈夫,因为丈夫音信断绝,杳无音讯。“低语前欢频转面”:低声诉说往日欢爱之情;频频转头,是因为想念丈夫而心烦不安。“却怕良宵重梦见”,“却怕”意为害怕,“重梦见”,意谓再能梦见丈夫就可怕了。因为这样会增添她的忧愁,所以宁愿不要这样的梦境出现。

词的下片抒写女主人公因丈夫久不归家而产生的怨恨。“低语前欢频转面”二句,写女主人公回想往日夫妻恩爱的情景,心中不胜怀念;然而,一想到丈夫在外多年未归,自己又怎能忍受?“玉炉空袅寂寥香”。“玉炉”指青铜制的香炉,用以焚烧香料,以辟邪气。《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尝从长安还,王济视其装束,问曰:‘洛阳如此豪华,如何居处?’机曰:‘宅近郭西诸生墙,不足为清美,每取吊子杀青丝绳作腰带,常苦不得尔。’‘王乃大感服。”陆机用丝绳代替玉带,以示节俭。此处借指陆机所持之玉带已空,象征着丈夫的离去,也意味着家中空虚寂寞。“金樽满”,酒杯盈满。“何事狂夫音信断”,意谓为何狂夫音信断绝,杳无音讯。“狂夫”,这里代指丈夫。“何事”,什么缘故。“断”,断绝。“前欢”指过去的快乐时刻,也就是夫妻共度的那些幸福时光。“频转面”即频频转动脸面向侧卧。“却怕良宵重梦见”,“却怕”意为害怕、担心。“重”,再次。“梦”,梦中相见。“旧恨年年秋不管”,意谓旧恨年年岁岁在心头萦绕,但到了秋季又好像被风吹散一样,不再牵挂。“秋管”,即秋风,秋天的风声。《礼记·月令》:“立秋后五日,天子迎长日,行幸于西郊,祭白露如始春,……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衔物,糜鱼解苇。”孔颖达疏引马融说:“糜鱼者,水虫名也。”可见,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农忙的时候,人们忙于收割庄稼,自然无暇顾及家庭琐事,因此女主人公对丈夫长时间不归也就不必太挂念了。

这首词通过抒情,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丈夫久别的怨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