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有丈人,学究天人奥。通眉举明经,遽赴玉楼召。
于时询童乌,芳龄始逾悼。客来执诗问,瑟僩了义妙。
文人厄九命,后嗣终食报。宦达何足言,持身等圭瑁。
绣衣争国论,彩笔述庭诰。鲤庭旧闻存,伊今洵克效。
嗟子废《蓼莪》,哀思正周调。寸草腐无称,辜负春晖照。
承君犹不弃,示我图中貌。努力振家声,相期在忠孝。
诗句释义
- “儒林有丈人,学究天人奥。”:在儒林中有一位年长的学者,学问深厚,通晓天人之道。这里强调的是学者的学识和地位。
- “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聚集的地方或学术圈。
- “丈人”是对年长男性的一种尊称,表示尊敬。
- “学究天人奥”形容该学者不仅精通儒学,而且能够理解并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包括宇宙和人生的奥秘。
- “通眉举明经,遽赴玉楼召。”:这位学者通过了科举考试,被授予了官职,很快就被朝廷征召去参加重要的会议。
- “通眉”可能指的是他的眉毛清晰可见,表明他年轻时就很有才华。
- “明经”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主要考核文学、历史等。
- “玉楼召”指的是皇帝的召唤,通常意味着重要的政治或军事任务。
- “于时询童乌,芳龄始逾悼。”:当时有人询问年轻的学者关于未来的问题,表达了对他年轻时期的担忧。
- “询童乌”可能是对学者年轻时期的一种比喻,暗示他还很年轻,需要经历一些挑战和困难。
- “芳龄始逾悼”表示学者开始意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 “客来执诗问,瑟僩了义妙。”:当一位客人拿着诗来询问学者时,学者展现出了深邃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 “执诗”可能是指客人带着诗来向学者请教,显示出学者与客人之间的互动。
- “瑟僩了义妙”形容学者的诗歌或言辞精妙、深刻。
- “文人厄九命,后嗣终食报。”:文人常常面临困境和挑战,但后代会继承这种精神并有所成就。
- “厄九命”可能指的是文人一生中所遇到的多次重大挑战或困难。
- “终食报”表明这些挑战最终会得到回报,后代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
- “宦达何足言,持身等圭瑁。”:官员的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品德和原则。
- “宦达”指的是官职显赫、地位显赫。
- “持身等圭瑁”意味着保持正直、清廉的品德,不因追求地位而失去原则。
- “绣衣争国论,彩笔述庭诰。”:有人穿着华丽的衣服,积极讨论国家大事,同时用彩笔记录下宫廷的教诲和智慧。
- “绣衣”指的是穿着华丽服装的人,可能是指官员或学者。
- “国论”指涉及国家的讨论或辩论。
- “彩笔述庭诰”意味着用华丽的文字记录或传播宫中的教诲和智慧。
- “鲤庭旧闻存,伊今洵克效。”:在古老的庭院里,人们仍然保留着过去的智慧和经验,现在的年轻人应该能从中学到东西。
- “鲤庭”可能指的是一个古老而有智慧的庭院或家族。
- “旧闻存”表示过去的知识仍然得以保存和传承。
- “伊今洵克效”意味着现在的人们应该能够从古代的智慧中汲取教训,并取得实际的效果。
- “嗟子废《蓼莪》,哀思正周调。”:诗人感叹自己失去了亲人(可能是父母),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思念。
- “嗟子”指代诗人自己或是他人,可能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感慨。
- “废《蓼莪》”可能是指放弃或遗忘了与亲人相关的传统仪式或习俗。
- “哀思正周调”表达了深深的悲伤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非常普遍且深刻。
- “寸草腐无称,辜负春晖照。”:就像一棵小草无法承受春天阳光的照耀一样,诗人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回报亲人的爱和期望。
- “寸草”指的是微小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对亲人的爱意或责任。
- “腐无称”表示微不足道,无法承担或回应亲人的期望。
- “辜负春晖照”意味着辜负了亲人给予的美好祝福和期望。
译文
儒林中有位年长的学者,学问深不可测,通晓天道与人道。他通过了科举考试,被任命为高官,很快就被朝廷召回参与重要的决策。当时有人问他未来之事,担心他会遭遇困境。一位客人拿着诗来向他请教,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文人常常会遇到困难,但他们的后代会继承这种精神并取得成功。官员的职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品德和原则。有人穿着华丽的衣服积极讨论国家大事,用华丽的文字记录宫中的教诲和智慧。古老的庭院里,人们仍然保留着过去的智慧和经验,现在的年轻人应该能从中学到东西。诗人感叹自己失去了亲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思念。就像一棵小草无法承受春天阳光的照耀一样,诗人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回报亲人的爱和期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儒者的形象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儒者的学术成就、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同时也反映了文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死亡、爱情、友情、权力等主题的深刻认识,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人文关怀。